当代社会的从众现象:从网红打卡到社交媒体
当代社会的从众现象:从网红打卡到社交媒体
近日,哈尔滨“小土豆”、淄博烧烤等网红打卡点再次掀起全民探店热潮,各大社交平台上充斥着游客们的打卡照片和视频。这种现象背后,正是从众心理在当代社会的新表现。
网红打卡:从众心理的新载体
近年来,网红城市打卡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淄博烧烤、哈尔滨“小土豆”、天津“8A级”跳水大爷等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朝圣”。这种现象背后,是人们追求情绪价值和社交认同的体现。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红打卡满足了人们多重心理需求:
情绪价值:后疫情时代,人们渴望通过旅游获得情感释放。网红打卡点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情绪价值,如淄博烧烤象征着人间烟火气,哈尔滨“小土豆”则体现了南北文化差异带来的乐趣。
社交认同:在社交媒体时代,打卡网红地标成为一种社交货币。人们通过分享打卡照片,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不去淄博烧烤,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吃货。”
从众心理:当看到大量网友都在打卡某个地点时,人们往往会受到群体影响,产生“我也要去”的想法。这种同步化行为有利于群体情感的建立,但也可能导致盲目跟风。
社交媒体:从众行为的放大器
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从众心理提供了新的土壤。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的现象屡见不鲜。
2020年发生的“女业主出轨快递员”谣言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事件起源于一个微信账号的恶意捏造,却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许多网友在没有核实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就加入了讨论和转发的行列,形成了典型的从众连锁反应。
社交媒体上的从众行为,往往源于以下几个心理机制:
信息过载:面对海量信息,人们倾向于接受多数人的观点,以减少决策成本。
社会认同:通过与群体保持一致,个体可以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
算法推荐:社交媒体的算法会根据用户喜好推送相似内容,进一步强化了从众效应。
短视频时代的青少年从众
在青少年群体中,从众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青少年提供了新的模仿对象和社交场景。
青少年在使用短视频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内容模仿:青少年容易模仿短视频中的危险动作或不当行为,如模仿自制爆米花导致意外、盲目追求网红整容等。
价值误导:短视频内容良莠不齐,青少年在缺乏辨别能力的情况下,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信息茧房:算法推荐导致青少年陷入同质化内容的循环中,限制了视野和思维的开阔。
理性对待从众:几点建议
从众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但盲目从众则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培养更加理性的从众态度: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面对网络信息,要学会多方求证,不轻易跟风。
提升媒介素养:学会辨别信息真伪,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保持批判性思维:对网红打卡、社交媒体热点保持理性态度,不盲目跟风。
丰富线下生活:不过分依赖虚拟社交,多参与现实中的社交活动。
从众心理在当代社会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质并未改变。只有理性对待从众现象,才能在享受社交红利的同时,避免盲目跟风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