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牛灯还有“以门为纸”的门神画!“非遗版”春节年味满满
竹马牛灯还有“以门为纸”的门神画!“非遗版”春节年味满满
随着2025年春节的临近,四川阆中古城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这里不仅有竹马牛灯、鱼灯采莲船等传统民俗表演,还有包饺子、写对联、贴福字等传统习俗,更有独特的门神画艺术,展现了浓厚的年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小年到,意味着春节也越来越近。春节申遗成功,标志着这一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即将到来的2025年,是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也可以说是“非遗版”的春节了。
在首个“非遗版”春节来临之际,千年古城四川阆中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一系列春节文化活动迎来了众多中外游客,大家在这里共同感受中国春节的年味儿和温暖。
春节民俗巡游年味满满
吸引众多中外游客
竹马牛灯、鱼灯采莲船、川北皮影……10多项春节习俗文化,将贯穿古今的浓浓年味融入到这座古城的大街小巷,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体验春节文化,光看哪能过瘾?在古香古色的四合院里,包饺子、写对联、贴福字,游客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来露上一手。
随着一声声抢寅(银)水的喊声,街道两边冲出十来个挑水的居民,他们手扶扁担,争先恐后迈过一道道门槛,快速将水挑进院子倒进水缸。
这里展示的就是早年间阆中人在正月初一,争相早起挑井水的场景,缸满槽满全屋满,寓意新年日子富如油,也体现了人勤春来早和勤劳致富的观念。
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在一阵阵铿锵的锣鼓声中,落下闳民俗文化艺术团的十几名演员正在农家院里排练舞草龙节目,为了能在今年古城的春节民俗巡游表演中大显身手,他们准备了舞草龙、赶年、说春等好几个招牌节目,一个月之前就开始精心准备。
这就是阆中的传统爆竹制作现场,熊熊火焰炙烤着一根根青竹,几分钟以后,等青竹表皮变成黑色,只见爆竹手猛地一敲,一声巨响后,热气冲天,不管大人小孩子都喜欢这种非遗文化体验。
顾名思义,这个民俗节目就叫赶年,它生动再现了古时候年兽来袭时,男女老少手持火把和农具、敲打锅碗瓢盆、燃放烟花爆竹驱赶年兽的场景,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
每年正月初一的早上,说春人就会头戴面具,身背丝蚕包,敲着小锣,出门儿给人说发财话了。这两位非遗传承人告诉记者,曲调是固定的,唱词则根据主人家的陈设随机应变编出顺口溜,一句句吉祥话说得主人家心花怒放,欢欢喜喜高高兴兴把红包送上。
落下闳民俗文化艺术团成立于2013年,二十几位演员都不是专业演员,而是场镇上做小买卖的居民,还有当地的小学生,大家常年活跃在阆中的城市与乡村,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春节习俗表演还原阆中独特的春节文化,唤醒人们的春节记忆。
落下闳民俗文化艺术团团长 王绍强:我们是落下闳故里的子孙,感到自豪。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一块民俗文化搞得更火热。我们的民俗文化受老百姓的欢迎,确实也激发了我们团队每一个团员的积极性,与时俱进把春节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阆中门神画:以门为纸 匠心独运
阆中不仅有众多独具特色的春节习俗,也有底蕴深厚的民间艺术。在阆中古城,几乎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住”着神仙。每到春节,人们就会翻新或者绘制门神画来增添节日气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居住在阆中古城的张桅,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还在画“门神”的非遗传承人。他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他和徒弟们忙得不得了,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到处都在请他们去为大门翻新加彩。
阆中门神画第二代非遗传承人 张桅:我们画门神有一个讲究,就是说一定要把武门神画得越凶越好。四平八稳,两肩两脚,要站得稳。
阆中古城的门神,既有张飞、秦琼、尉迟恭等常见的武门神,也有仙童、财神等文门神,还有祈福门神。张桅介绍,阆中“门神”很“复古”,中国最早的门神是“神荼郁垒”,而阆中古城现在还保留下来的清代门神大多数都是手持斧钺的“神荼郁垒”形象;阆中“门神”还很“出彩”,在用色方面继承了敦煌壁画的明快、浓重;阆中门神也很“威风”,讲究顶天立地,门有多大,“门神”就画多大;阆中“门神”又很“精巧”,制作一套门神,需要经过勾勒、粉本、填色贴金、沥粉等数十道工序。
为了使门神画经久不褪色,画师通常采用矿物颜料来作画,并调以适量的胶水加以固定。其中“沥粉贴金”的古传方法,就是阆中古城门神画的独特技艺。
张桅告诉记者,他干这行已经有20年了,上千对门神画经过他手重放光彩。最初,他以修补门神画为主,后来爱上了门神画就开始创作,他追求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023年,阆中门神画成为四川省级非遗项目,让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新生”,也吸引了更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阆中门神画第三代非遗传承人 杜鑫:门神画一代代传承到现在,它充满了生命力,是因为它蕴含着人们对平安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