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新动向:家国关系再审视
基层治理新动向:家国关系再审视
近期出版的《近世基层治理及制度变迁》一书,通过对产权制度、民间组织、市场机制的系统分析,揭示了传统中国基层治理的独特机制。本书不仅展示了基层治理中自治、法治与德治的融合,还探讨了家国关系在其中的作用。这种多维度的视角为我们重新审视现代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传统基层治理中的家国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关系一直是一个核心议题。郭亮在《家国关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基层治理变迁的一个视角》中指出,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基层治理中,家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承担着重要的治理功能。这种治理模式强调家庭伦理与国家秩序的统一,通过孝道、家族规约等文化机制,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
现代基层治理中的家国关系
进入现代社会,家国关系在基层治理中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其核心地位并未动摇。肖瑛等人在《家与社会治理:价值、方法、对象和主体》中提出,家国关系在现代治理中呈现出新的特点:
党建引领与家国关系的融合:现代基层治理中,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与传统的家国关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治理模式。通过党建引领,将国家意志与家庭利益有效对接,实现了治理效能的提升。
社区治理中的家国关系:在社区治理中,家国关系体现为居民自治与国家治理的互动。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既承载着家庭的功能,又承担着国家治理的任务。通过社区平台,家国关系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延续和发展。
家国关系在基层治理中的实践案例
浙江“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枫桥经验”充分体现了家国关系在现代治理中的应用。通过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和法治保障,实现了家庭、社区与国家的良性互动。
上海社区治理创新:上海在社区治理中积极探索家国关系的新形式,通过建立社区共治平台,整合家庭、社区组织和政府资源,形成了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
家国关系作为中国基层治理的重要维度,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又展现了现代治理的创新。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国关系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通过不断优化治理结构,创新治理方式,家国关系必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