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肺部感染的五大诊治误区
专家提醒:肺部感染的五大诊治误区
近期,呼吸道感染疾病进入高发期,其中支原体肺炎尤为突出。据统计,在儿科急诊中,支原体肺炎的就诊比例已高达50%以上。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许多家长和医务人员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导致治疗不当,延误病情。本文将结合专家观点,揭示肺部感染诊治中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发病初期易被误诊为感冒
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病原体是支原体,但它的感染过程相对隐匿,发病较为缓慢。在初期,患者往往表现为发热、咳嗽等症状,这些症状与普通感冒极为相似,因此容易被误诊。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专家指出,支原体肺炎的典型症状是持续性干咳,通常咳嗽较为剧烈,即使在病情好转后,也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更久。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咽痛、头痛等症状。
误区二:抗生素使用不当
许多家长在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会自行给孩子服用抗生素。然而,这种做法存在很大风险。首先,支原体肺炎的治疗需要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而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对其无效。其次,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使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家长切勿自行给孩子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误区三:住院治疗决策不当
对于是否需要住院治疗,许多家长存在困惑。根据背景资料,是否需要住院应由医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综合判断。例如,老年人或有慢性病的患者因免疫力较弱,更可能需要住院。此外,如果出现胸腔积液、肺脓肿等并发症,或门诊治疗效果不佳时,也应及时住院治疗。
误区四:影像学表现滞后
支原体肺炎的一个特点是体征与影像学表现不一致。也就是说,听诊可能没有发现支气管和肺部有明显异常音,但胸片或CT检查显示肺部有大片阴影。因此,不能仅凭听诊结果判断病情,应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病变。
误区五:症状判断不准确
许多家长对症状的判断存在误区。例如,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8.5℃且持续超过3天)、剧烈干咳、呼吸急促或胸闷、精神状态异常等都是需要及时就医的信号。此外,即使没有高热,如果出现持续性干咳、咽喉痛等症状,也应及时就医,排除支原体肺炎的可能。
专家提醒,支原体肺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白肺”,即肺部大面积阴影,提示感染已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对这种“白肺”现象,医生往往需要借助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及肺泡灌洗,俗称“洗肺”治疗,目的是清理病原体和分泌物,以缓解症状。若不及时进行相应治疗,有肺坏死的风险,遗留难以恢复的肺部损伤,对患者的呼吸功能造成长期影响。
因此,当孩子出现以下症状时,应尽快送医进行影像学检查,以避免肺炎加重或发展为“白肺”的可能:
- 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8.5℃且持续超过3天,说明炎症反应较重。
- 剧烈干咳:持续性剧烈干咳在病程中会不断加重。
- 呼吸急促或胸闷:若孩子出现呼吸急促、胸闷、嘴唇发青等缺氧症状,提示肺部炎症已较为严重,甚至影响到正常呼吸功能。
- 精神状态异常:当孩子表现出嗜睡、反应迟钝等精神状态异常时,可能是病情加重或缺氧的信号,需立即就医。
总之,面对肺部感染,家长和医务人员都应保持警惕,避免陷入认知误区。只有科学认知,才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避免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