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湖冬捕:鱼把头张文的丰收秘籍
查干湖冬捕:鱼把头张文的丰收秘籍
在查干湖畔,61岁的张文穿着羊皮袄、戴着狗皮帽,站在厚厚的冰面上。这里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查干湖冬捕的现场。作为第二十代渔把头,张文已经在这里度过了40多个春秋。
从渔工到渔把头
1980年,17岁的张文正式成为查干湖的一名渔工。他的师父就是自己的父亲,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民。在师父的指导下,张文逐渐掌握了冰上技术的精髓。
然而,当时的查干湖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祖祖辈辈,我们查干湖这一块都是打鱼的。我们没有什么别的营生,爷爷辈儿就搁这块打鱼了。”张文回忆道。但是,由于长期干旱和过度捕捞,查干湖的渔业资源几乎枯竭。“当时查干湖根本就没有鱼,最多也就有一点野生小杂鱼。”
转机出现在1984年,人工运河的贯通让松花江水重新注入查干湖。但是,恢复渔业资源需要时间。为买鱼苗,渔场贷了整整500万元,这是个让年近而立的张文深感震撼的数字。经过8年的等待,1992年,渔场开始投放鱼苗。3年后,试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单网次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6万多斤。
1995年,32岁的张文正式成为渔把头。他深知责任重大:“你不细致,就打不上来鱼;不精细,你的渔网扔进水里,可能就捞不出来了。”在他的带领下,查干湖的渔业逐渐恢复。“1995年那年我们就回本了,不光是回本,我们还盈利了。”
冬捕的智慧
冬捕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每一步都凝聚着渔工们的智慧和经验。
识冰:张文能够通过观察冰面的变化、听冰的声音来判断鱼群的位置。这种技能来自师父的传授,更来自数十年的实践经验。
凿冰:渔工们使用20多公斤重的冰镩,在近1米厚的冰面上开凿出磨盘大的洞。这需要极强的体力和精准的技巧。
布网:将2000米长的大网通过冰洞放入湖底,需要200多名渔工的紧密配合。张文要根据湖底地形和水流情况,指挥渔工们准确地铺设渔网。
收网:使用传统的马拉绞盘,将沉重的渔网从冰下缓缓拉出。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渔工们在零下20℃的严寒中轮流作业。
文化的传承
2009年,张文创造了单网产量16.8万公斤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满足。“留下一个高产的纪念,紧接着攀向更高的地点,张文觉得,后面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
2018年,张文将“一号网”的传承重任交给了徒弟。但是,每年冬捕季,他还是会来到熟悉的冰面,指导年轻的渔工们。“查干湖冬捕第二十代渔把头”,这个称号将永远属于他。
如今的查干湖,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集文化、经济、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每年投放1000万尾鱼苗,年产量稳定在300-400万斤。2023年雪季,查干湖接待游客141.7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47亿元。
未来的展望
站在冰封的湖面上,张文望着远处忙碌的渔工们,眼中充满了自豪。“有水就不愁没有鱼,一定有好转的那一天。”他坚信,查干湖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如今的查干湖冬捕,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代表着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命力。而张文,正是这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