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眼中的“断亲”:我只想躺平过一个舒适的春节
年轻人眼中的“断亲”:我只想躺平过一个舒适的春节
今年春节几个朋友一起聚餐,朋友小佳向我抱怨:忙碌工作了几个月,想回家放松一下,也要天天被亲戚们“嘘寒问暖”,以后我都快不想在春节回家了。同时,其他朋友也都相继抱怨着七大姑八大姨们的“八卦”:“你都快三十了,还没对象”“你再不找对象,就要打光棍了”“什么时候打算要孩子呀”“现在每年挣多少钱了”“现在年轻人太懒了,过年还想着躺平”“我把村里的某某介绍给你呀”“那谁家孩子现在可出息了,现在在某机关工作,一年挣不少钱”……过年亲戚朋友被花式催婚、八卦、攀比、争吵、埋怨、嫌弃等现象,成了现代年轻人过年回家心理焦虑的源头,社交平台关于年轻人“断亲”话题热度也居高不下。
“我可能一年也就和他们见一次,这的没什么好聊的,见面也尴尬!”
自20世纪末以来,受时代变迁、体制改革、经济格局变化等影响,在大规模人口迁移过程中,家庭流动代替个体流动,家庭流动已成为城镇化浪潮中的核心主体。身边朋友几乎都因父母经商、务工、求学等原因,从乡村迁移到城镇,在城镇里“安居立业”。小家庭从地理、情感、时间三个维度上脱离了血缘与地域关联的乡土世界。因此,年轻一代更因网络、教育、观念、物质等因素疏远了血缘与乡土地缘关系的聚居式宗亲文化。朋友小李说:“有些亲戚,我一年也就和他们见一次,关系并不是很亲近。”在自由主义和利己主义“熏陶”下,追求以自我为中心,构建社交圈层体系,而非以血缘宗亲家庭结构为场域,建立了“熟人不熟”的社交关系。换言之,在时间与空间流动过程中,我们在伦理文化与价值观念层面离乡土世界越来越远,父母所推崇和维护的宗亲文化、乡土习俗在年轻一代这里已经不合时尚,甚至成了“陈旧”的习俗。
“我只是想要一个舒适的春节!”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胡小武进行的相关调查显示,“断亲”已成年轻人的常态,“00后”基本不怎么与亲戚联系,“90后”大多只是偶尔与亲戚有联系。这一现象立即引发了网友热议。一部分认为此现象不仅违背传统乡土宗亲文化的习俗,而且是当代年轻人自私自利的表现。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此现象不仅是现代化社会结构变迁的产物,而且也是当代年轻人自由个性彰显的表现。
年轻人选择“断亲”:一方面,部分亲戚太“关心”你的隐私,使年轻人的边界感受到外力压迫。另一方面,部分亲戚太“热心”地教育你,使年轻人的个体化受到“冒犯”,可又碍于伦理关系,不得已才敬而远之。
所谓“断亲”,并不是真的与亲戚断了所有联系。朋友小王说:“亲戚来家里做客,我是很开心也愿意招待,只是可以少一些所谓的“形式主义”和“人情世故”,只是想要一个舒适的春节。”
以我为例,我们家就是时代变迁进程中,流动家庭中最典型的案例,换言之也被称作“无根一代”,曾经的家族成员因经商、求学、务工等全部离散在五湖四海甚至世界各地。每到过年,家里没有“春节焦虑”“回家开销”“嘘寒问暖”“攀比争斗”“形式主义”“催婚”……因此,我们家也成了身边许多人过年所“羡慕嫉妒”的对象。
“亲”真的能“断”了吗?
如胡小武所讲的:“青年断亲不是社会问题,也不代表着社会进步,只能说它是社会进化的一个结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格局不断变化、城镇化转型不断加快,家庭流动结构不断调整,“断亲”现象会成为“Z时代”新型社会关系中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其实,在中国特有制度和社会结构背景下,充满“断亲”与“返亲”“离乡”与“守乡”的多向流变以及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反复冲折。社会变迁具有解构传统和重构传统的双重力量。无论父母还是亲朋好友,“家”始终是人们离散与团聚、源头与归属的代名词,它包含了磨合与协商、构建与重构的意涵。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宗亲文化、情感纽带和社交体系会通过空间实践在解构中不断被延续与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