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肌酐高于参考值,是肾功能出问题了吗?
血肌酐高于参考值,是肾功能出问题了吗?
在体检报告中,血肌酐水平是否超出参考范围常常让人担忧。但血肌酐水平真的能直接反映肾功能状况吗?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血肌酐的相关知识,帮助您正确解读体检报告中的这一指标。
血肌酐到底是何物
血肌酐是肌肉中肌酸和磷酸肌酸的代谢产物,主要由内源性肌酐和外源性肌酐两部分组成。外源性肌酐是指人体所吃食物在体内代谢后产生的肌酐,而内源性肌酐则主要来源于肌肉。由于血液中的肌酐主要通过肾脏过滤排出体外,所以血肌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肾脏的功能,是临床上评估慢性肾脏病病人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临床评价 GFR(肾小球滤过率) 最为常用的一个标志物。
血肌酐多少算异常
目前临床检测血肌酐的方法主要是苦味酸法和肌酐酶法,各家医院或体检构检测的方法和标注的肌酐参考范围各不相同,当看着化验单的血肌酐超过参考值时,多少有点让人蒙圈,甚至是迷茫中夹杂着紧张。
事实上,血肌酐在不同年龄、性别参考范围也不一样,除了年龄、性别影响,还与人的肌肉含量、饮食模式、某些药物也会影响血肌酐水平。不同检测方法的参考值也略有差异,不同人种之间,黄种人、白人、黑人参考值又不一样。
下面这个算是比较权威的血肌酐参考区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健委发布的卫生行业标准,基于溯源至同位素稀释质谱法(ID-MS)的酶法和苦味酸法检测结果建立的中国成人血肌酐参考区间。
中国成人血清肌酐参考区间(2015年)▼
2021年发布的儿童血肌酐参考区间▼
由此可见,血肌酐参考范围本身就是不同人群参考范围也不同。
实际上,肾科医生看血肌酐,重点看的也并不是患者肌酐值在不在参考范围内。
医生看的是相对于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情况,除了看他的血肌酐水平,是否稳定,更重要的是否有危险因素会让患者的血肌酐越来越高,如蛋白尿、高血压、高血糖、感染等。
如果只看自己血肌酐是不是在参考范围内,以为在参考范围内就是正常,超过参考范围就是不正常的,那很容易被这些不同的参考范围影响,导致漏诊或者误诊。
为什么血肌酐升高了,肾小球滤过率就下降
我们在前面提到血肌酐是评价 GFR(肾小球滤过率)最为常用的一个标志物,而肾小球滤过率是评估肾功能的金指标,当肾功能受损时,肾小球滤过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可升高。
测算肾小球滤过率的方法有很多,外源性标志物(菊粉、放射性或无放射性碘酞酸盐、碘海醇、DTPA、EDTA)或内源性标志物(肌酐、胱抑素C),均可评估肾小球滤过率。
其中,基于血肌酐、年龄、性别的CKD-EPI公式简便好操作,是临床测算肾小球滤过率应用最多的方法。
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ml/min/1.73㎡)),我们就可以知道患者肾功能大致状态。估算GFR≧90为肾功能正常,如进一步确诊了该患者为慢性肾病,那么我们就会根据他的估算GFR水平来分别对应CKD1-5期。
临床上最常用到的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值是其估算的核心指标,当血肌酐升高,估算出的肾小球率就会相应的下降。
当然,这里提到的CKD-EPI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的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对于身高体重大的、肥胖、长期健身、运动员等肌肉量多的人,血肌酐可能偏高,用简易公式估算出的肾小球滤过率就会偏低,公式低估了这些人的真实肾小球滤过率。
因此,对于特殊体型的人,如果发现血肌酐在上限范围,不能直接判定为“肾功能受损”,想要更准确地评估肾功能,建议同时检查24小时肌酐清除率和同位素肾图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更能反应这部分人群的真实肾小球滤过率,能够排除肌肉等因素影响。
关注血肌酐,更应关注血肌酐的动态变化
我们关注血肌酐,不要只和参考范围上限对比,重要的是自己跟自己的前后血肌酐水平对比。正常情况下,人的肌肉容积及肌肉产生的肌酐量是恒定的,体内存留的肌酐也是恒定的,而饮食中吃的蛋白质多产生的肌酐也多,经肾脏排出去的也多,产生的约等于排出去的,因此血肌酐水平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每次复查上下浮动相差不大。
如果在同一家医院监测血肌酐,平时在±10-20%内区间内来回波动,但没有大的变化,说明肾功能是稳定的,若其他肾脏病指标也稳定的话,继续监测即可。
但如果平时稳定的血肌酐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涨幅超过30%,甚至还在继续升高,不管有没有超过参考范围,都要尽快找肾内科就诊。
因此,血肌酐超出了参考范围也不代表一定是肾功能有问题,在参考范围内也不代表肾功能就正常。参考范围真的只是仅供参考,当自己无法判断时,那就找把问题交给医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