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议:教育改革应建立心理健康影响评价制度
人大代表建议:教育改革应建立心理健康影响评价制度
“教育改革不仅要关注硬件投入和政策变化,更要重视师生的身心健康。”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清臣提出了一项重要建议:建立全市中小学教育改革项目教育生态影响评价制度。
当前,北京各区正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包括新建学校、增加学位、推动教育数智化等措施。然而,余清臣代表指出,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方面仍需完善。他建议,所有教育改革项目在实施前都应进行教育生态影响评价,特别是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全面考量。
这一建议背后,反映了当前教育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健康。据统计,我国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余清臣代表的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教育改革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项针对20,000名老年人的研究显示,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与认知表现的提升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记忆和语言流畅性方面。然而,这种积极影响并非所有群体都能平等享有。对于那些在教育资源匮乏环境中成长的群体来说,教育的潜在益处往往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上海崇明区的经验或许能为北京提供借鉴。崇明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构筑人本、和谐、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该区实施了“学生体质强健行动”“学生美育浸润行动”“学生劳动赋能行动”“学生心理健康行动”“学生午餐提质行动”等多项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余清臣代表建议,教育生态影响评价制度应包括三个方面:
- 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评价
- 对教师身心健康的影响评价
- 对师生关系影响的评价
相关的教育改革项目方案需要对评价给出的风险项目进行回应和调整,建立必要的预案措施。此外,还应建立教育生态重大负面影响的责任制度,对出现负面影响的项目进行评估和责任认定。
这一建议得到了多位代表委员的认同。他们认为,师生身心健康的长期可靠基础是良好的教育生态。在连续的教育改革中,必须确保教育生态处于良好状态。只有这样,教育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其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