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首份教育领域AI应用指南,六大领域29个场景构建智能教育新生态
北京发布首份教育领域AI应用指南,六大领域29个场景构建智能教育新生态
近日,北京市教委等部门发布《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是全国首份省级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指南》通过理论研究、实践应用和调研分析,明确了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助评、以“智”助育、以“智”助研、以“智”助管等六大重点应用领域,全面涵盖了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中的所有关键应用层面。
六大领域29个场景:构建智能教育新生态
《指南》对六大重点应用领域中的29个典型场景提出了引导和规范,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作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明确的操作框架。
在以“智”助学方面,《指南》强调,学校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在不同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发展。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方面,《指南》提出,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智能教学助手,在智能课程设计、智能备课、个性化教学、智能课堂管理、智能教学分析、智能作业批阅、智能辅导答疑、智能学情分析等应用场景方面开展实践探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师工作提质增效减负。
专家解读:审慎包容,规范引领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洪荣表示,《指南》充分考虑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影响,确保技术应用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指南》强调批判性使用人工智能的理念,为学校应用人工智能“立规”。例如,学校教育教学应用人工智能要遵循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也要注重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伦理规范。
2025年目标:全面普及,系统推进
北京市教委等4部门还发布了《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市完成建设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大中小学普遍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到2027年,全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规模化、系统化、常态化应用的格局基本成型。
全国示范: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
当前,全国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正快速发展。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发布的新的大型语言模型的数量比前一年翻了一番,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被公众使用,并对生产力提升和就业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正逐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引领着教育行业的创新与变革。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无疑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
北京市此次发布的《指南》和工作方案,不仅为本地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规范和指导,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构建智能教育新生态,北京正在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