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关羽、张飞:君臣而非兄弟
刘备、关羽、张飞:君臣而非兄弟
刘备、关羽、张飞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生活在汉末三国时期。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他们被描绘为结义兄弟,但这种说法与历史事实并不完全相符。
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中结拜为兄弟,誓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种描述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形象。
然而,历史上的刘关张关系并非如此。《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记载:“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这些记载似乎印证了他们之间的兄弟情谊。
但是,从其他史料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还是主人与仆从的关系。《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提到关羽“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这表明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和服从。
在古代伦理中,君臣关系更类似于父子关系。曹魏的侍中刘晔在关羽死后说:“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刘关张之间的关系本质。
二十四史中有好几处“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的说法。其中,“义”是指明分,是根本的;“恩”是派生的。在古代伦理中,父子关系具有两重性:基于血缘的亲近,以及父亲对儿子的生杀大权。
这种君臣如父子的关系在历史上有很多例子。例如,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后周的宰相范质去见赵匡胤,说:“先帝养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又如,曹植在《上责躬应诏诗表》中称魏文帝曹丕为“君父”。
用虚拟的亲属关系来建立权力网络,是中国社会的常见现象。认干爹干娘、结拜兄弟是常见的两种方式。这种习惯影响甚为久远,从唐朝后期的太监和地方军阀收干儿子,到民间故事中的结拜兄弟,都是这种现象的体现。
民众往往认为兄弟关系是最亲近的,这种观念可能受到了游民价值观的影响。游民没有稳定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容易奉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念。这种价值观通过话本、说书、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作品传播,影响了后世对历史人物关系的理解。
总而言之,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不是兄弟,而是君臣。如果非要拿家庭伦理关系来比拟,君臣关系更像父子关系,而不是兄弟关系。民众对他们关系的想象,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