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宁通宝:宋徽宗的书法艺术巅峰之作
崇宁通宝:宋徽宗的书法艺术巅峰之作
在2024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一枚崇宁通宝以8.5万元的高价成交,引发了收藏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这枚小小的铜钱,不仅承载着北宋时期的历史记忆,更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稀有的存世量,成为了收藏界炙手可热的珍品。
崇宁通宝:北宋徽宗时期的货币瑰宝
崇宁通宝是北宋徽宗时期(1102-1106年)铸造的货币,分为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和崇宁元宝三种。其中,崇宁通宝最为常见,面文为“崇宁通宝”四字,以徽宗亲书的瘦金体为钱文,字体清秀骨瘦,铁划银钩,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铜币中的珍品。
徽宗时期,为了缓解财政危机,大量铸造货币,导致通货膨胀严重。崇宁通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虽然其发行初衷是为了弥补财政亏空,但因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书法艺术价值,反而成为了北宋末年最具代表性的货币之一。
瘦金体:宋徽宗的书法艺术巅峰
崇宁通宝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钱文所采用的瘦金体书法。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独创的书法字体,以笔画瘦细而有弹性著称,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
瘦金体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笔画瘦细而挺拔:瘦金体的笔画虽然纤细,但极具力度感,这得益于侧锋用笔的技巧。在瘦金体中,侧锋用笔与中锋用笔结合使用,能写出丰富多变的笔画。
笔画刚硬,亦方亦圆:瘦金体的长竖、长横、长撇多是坚挺细长的一笔。因为是用侧锋裹毫写就,瘦金体的笔画虽细却非常结实,富有弹性和力度感。起笔露锋,似快刃切入,正是书写瘦细笔画的需要。轻落重收,横收带钩、竖收带点,也是因为瘦细笔画所需要的处理方式,是对瘦细笔画的加固处理。如果没有这一钩一点,细挺的笔画似乎真的会弹回去。除了中竖,其他的长画多呈弧形延伸,这一方面避免了笔画的单调平庸,另一方面也是力度与弹性的展现。
笔画开张,飘逸舒展:瘦金体以结体疏朗、内收外放为特征。位于中宫的笔画收拢得比较紧密,而外围的笔画向四周辐射。内收的效果是重心稳定,使字站立得很稳。外放的效果是字体舒展,撇、捺、钩都伸得很长,甚至会使人感到这些笔画都能从纸上飘动起来,字的动感非常强烈。
瘦金体对书法艺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开辟了一种新的审美取向:瘦硬疏朗、笔力遒劲是瘦金体的显著风格。瘦金体明显地加强了笔画的力度,笔力体现在笔画瘦细挺拔,也体现在笔画疏朗展开等方面。宋徽宗书写时明显地加快了运笔的速度,以草书的速度写楷书,能写出斩钉截铁的镰刀钩。笔速提高的结果是笔势的加强,写出来的笔画非常有气势,没有纤弱之感。徽宗又把刚与柔的美结合在一起展现出现,以画作书,清代陈邦彦说瘦金体如“幽兰丛竹”,其细长的笔画似修长的兰叶,点似兰花瓣。
丰富了书写技法:写出瘦细而挺拔的笔画,需要一定的书写技巧。宋徽宗运用侧锋和摇笔,使瘦金体笔画更加多姿多彩,发展了楷书的书写技法。侧锋和摇笔通常都是书法家尽量回避的用笔。徽宗能在一个笔画之中灵活巧妙地变换着用笔方式,这在其他书法家的作品中很难捕捉到。
崇宁通宝的收藏价值
崇宁通宝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存世量上。作为北宋徽宗时期的货币,它见证了北宋末年的历史变迁;同时,徽宗亲书的瘦金体钱文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此外,不同版别的存世量也影响其收藏价值。
从最近的市场交易数据来看,崇宁通宝的价格差异较大。普通版的价格在几百到几千元不等,而珍稀版别如大字高走通版优质品相可达万元以上。例如,在2024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一枚崇宁通宝以8.5万元的高价成交,引发了收藏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这枚崇宁通宝是罕见的大字、美制,从背郭的铸钱工艺来看,非普通行用钱,属珍稀的首见版,在崇宁通宝大字类试铸币中也是第一次见,入盒后有可能会被评为母钱。
结语
崇宁通宝作为北宋徽宗时期的货币瑰宝,不仅见证了北宋末年的历史变迁,更以其独特的瘦金体书法艺术价值和稀有的存世量,成为了收藏界炙手可热的珍品。这枚小小的钱币,承载着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也凝聚着北宋时期的文化繁荣。透过崇宁通宝,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北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和艺术昌盛,以及徽宗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