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助力癌症早筛: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的临床应用
肿瘤标志物助力癌症早筛: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的临床应用
肿瘤标志物是人体内由肿瘤细胞产生或释放的,能够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医生可以在癌症早期阶段就发现潜在风险,这对于提高治愈率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至关重要。在众多肿瘤标志物中,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是最常用、临床价值最高的两种。
甲胎蛋白:肝癌筛查的金标准
甲胎蛋白是一种由591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正常情况下在成人血清中的含量很低。当肝细胞发生恶性变时,甲胎蛋白含量会明显升高,因此它是临床上辅助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
- 正常值范围:非孕妇成年人的正常参考范围通常在0-25ng/mL之间。
- 诊断意义:血清AFP≥400μg/L,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消化道肿瘤后,高度提示肝癌。血清AFP轻度升高者,应结合影像学检查或进行动态观察,并与肝功能变化对比分析,有助于诊断。
- 适用人群:主要用于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长期酗酒者以及有原发性肝癌家族史者。筛查年龄男性≥40岁,女性≥50岁开始,宜每隔6个月检查一次。
癌胚抗原:广谱性肿瘤标志物
癌胚抗原是一种具有人类胚胎抗原特性的酸性糖蛋白,正常情况下在健康成年人的血浆中低水平表达,正常值≤5 ng/mL。它不具有器官特异性,但具有广谱性和稳定性,在多种癌症的诊断和监测中发挥作用。
- 临床应用:
- 肺腺癌:CEA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 结直肠癌:是诊断结直肠癌应用最广泛的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肠癌。
- 其他癌症:在胰腺癌、胃癌等多种癌症中也有应用。
政策支持提高早筛可及性
为了提高癌症早筛的可及性和 affordability,国家医保局积极回应群众呼吁,统一部署规范常用肿瘤标志物检验项目价格。此次规范治理围绕糖类抗原测定、癌胚抗原测定、甲胎蛋白测定等10个量大价高、区域价格差异大的肿瘤标志物检验项目,提出了全国统一的预期目标价,普遍不高于50元每项。
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使更多老百姓能够将肿瘤标志物检测纳入常规体检“清单”,对有癌症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等高危人群而言,定期检测也不再是“奢侈选项”。
早筛早诊,提高生存率
研究表明,针对癌症高风险人群开展肿瘤筛查与早诊早治,可有效提高早诊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负担。以肝癌为例,如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因此,建议上述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并根据医生建议采取必要的后续措施。
尽管癌症早筛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公众对癌症早筛的认知度仍然较低。一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地区居民健康防护意识相对薄弱,对癌症早期症状的了解和预防意识不足。另一方面,即使在城镇地区,由于癌症筛查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部分居民缺乏主动筛查的意愿。这导致许多癌症病例在发现时已处于晚期,增加了治疗难度和费用。
提升癌症早诊早筛认知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支持,科研机构加大技术创新,医疗机构提高筛查服务质量效率,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配合等。全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参与癌症防治,携手推动癌症早诊早治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