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病纳入公卫项目,中法医学日发布全球防治指数
慢阻肺病纳入公卫项目,中法医学日发布全球防治指数
近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志着我国慢阻肺病防治工作迈入新阶段。与此同时,在北京举办的“中法医学日”上,全球慢阻肺病指数重磅发布,为我国慢阻肺病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全球视角:慢阻肺病防治形势严峻
全球慢阻肺病指数由哥本哈根未来研究所开发,覆盖34个国家,从可及性、卫生系统特征、政策环境等五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00万人因慢阻肺病逝世,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6亿。中国作为慢阻肺病高负担国家,目前患者数量已接近1亿,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中国行动:政策支持与挑战并存
面对严峻的慢阻肺病防治形势,我国政府积极行动。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将慢阻肺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意味着广大慢阻肺病患者将获得建立健康档案、随访评估和分类干预等规范服务。
为指导各地规范开展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还发布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规范(试行)》。同时,2024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94元,新增经费将用于扩大受益人群覆盖面、做实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等。
专家建议:多管齐下提升防治水平
尽管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我国慢阻肺病防治仍面临诸多挑战。数据显示,我国有65%的慢阻肺患者经历过急性加重,且慢阻肺患者常伴有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形成高共病率。与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慢阻肺病防治的政策执行和卫生系统效率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专家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慢阻肺病防治工作:
- 加强公共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对慢阻肺病的认知
- 推广吸烟戒除,减少慢阻肺病的主要诱因
- 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环境因素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加速生物靶向治疗等创新药物的临床应用
-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防治经验
慢阻肺病已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为提升我国慢阻肺病防治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和防治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慢阻肺病防治工作必将取得新的突破,为人民群众的呼吸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