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敏医生谈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家庭与社区的双重守护
张丽敏医生谈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家庭与社区的双重守护
“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之路,离不开家庭的温暖港湾和社区的坚实后盾。”定州市人民医院的张丽敏医生一语道出了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体系的核心要义。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和社区的支持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患者走出阴霾的道路。
家庭支持:情感港湾与实质助力
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孤独和失落,他们往往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在这时,家人的情感支持变得至关重要。家人可以定期和患者交流,倾听他们的内心痛苦,并表达对他们的理解和关心。这种情感上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感,降低焦虑和孤独感。
除了情感上的支持,家庭成员还可以为患有抑郁症的人提供实质支持。他们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锻炼。家人可以陪同患者参加医生的诊疗和咨询活动,确保他们按时服药和接受治疗。
此外,家庭成员还需要理解抑郁症的性质。抑郁症不是一种简单的情绪低落,它是一种临床诊断,需要得到专业的治疗和支持。家人应该了解抑郁症的症状和影响,以更好地帮助患者。
社区支持:从理念到实践的突破
社区作为百姓生活的聚集场所,正在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战场。然而,当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
- 专业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服务能力不足
- 社会公众对抑郁症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仍需提高
- 多方力量协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尽管如此,一些先行者已经开始了有益的探索。例如,绿城爱心基金会的“无郁中国行”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已在全国及港澳、海外等超过250个城市及地区,组建850多个互助社群,开展心理健康科普活动和系列课程,惠及1000多万人次,直接支持10000余个家庭的走上抑郁康复之路。
创新实践:多方共建的新模式
在多方共建模式的探索中,北京永真公益基金会的“过渡学校”项目尤为引人注目。该项目通过家、校、社、企、医的多方协作,为抑郁症青少年打造儿童友好的康复疗愈场景。2024年7月,“澄心假期”项目在苏州市相城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试点,通过场景脱敏和情感共鸣策略,整合多学科协作,为15名12-15岁因心理生理问题经历抑郁、厌学或休学的青少年提供系统性支持。经过一个月的试点工作,所有跟班的抑郁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家庭的紧张环境也得到了缓解,其中6名长期休学的孩子,已有3名现阶段顺利回归校园生活。
共同行动: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
抑郁症患者的康复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深入了解与倾听、情感支持与鼓励、社会关爱与包容、专业引导与治疗以及教育与宣传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为抑郁症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为抑郁症患者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环境。
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之路虽然漫长,但只要我们携手同行,就一定能为他们撑起一片晴空。正如一位抑郁症康复者所说:“当我最黑暗的时候,是家人的陪伴和社区的支持让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