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AI+交通创新实践:从智能调度到拥堵治理
上海AI+交通创新实践:从智能调度到拥堵治理
2023年,上海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交通治理成绩单:通勤拥堵指数同比下降6.64%,治理130余处交通拥堵点。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上海在“AI+交通”领域的持续创新和突破。
创新技术引领智慧交通
在上海,AI技术正在为交通治理插上科技翅膀。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打造的“智捷易行”需求响应式智慧巴士服务,通过AI算法自动采集乘客出行需求,实现公交线路的“拼单定制”。这一创新应用已在上海多个区域落地,有效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隧道股份数字产业集团研发的“通达交通大模型”。该模型能够自动采集分析交通系统产生的海量多模态数据,涵盖车辆流量、交通事故、路况变化等多个方面。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具备预判交通状况、给出管理建议、调度处置资源的能力。例如,大模型可根据当前交通车流信息,预判城市未来数小时内的交通堵点,并自动给出缓解拥堵的处置方案和资源调度建议,甚至能自动调整交通信号设备等,缓解未来可能发生的拥堵情况。
在智能驾驶领域,上海几何伙伴智能驾驶有限公司申请的“端到端红绿灯多任务感知方法”专利技术,通过创新的模型架构设计,大幅降低了交通信号识别的复杂性。该技术不仅提升了红绿灯感知的快速响应能力,也将其应用场景扩展至智能驾驶、无人驾驶出租车及交通监控等领域。
实际应用效果显著
这些创新技术并非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是已经在上海的交通系统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沪闵高架龙漕路上匝道改造为例,警方通过调整长实线、增加蓄车空间、优化车道提示牌等措施,使得工作日早高峰平均通行流量较改造前提升了约10%,平峰时段平均车速也提升了15%。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AI技术在交通治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从整体数据来看,2023年上海交通秩序类110警情数逐月稳步下降,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连续3年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交通事故的省级行政区。第三方机构报告显示,去年上海通勤拥堵指数较上年同期下降6.64%。
未来规划展望
2024年,上海将继续推进交通治理智能化进程。计划完成不少于100处道路拥堵点改造,推广“微光复合电子警察”“无光电子警察”,努力消除补光灯对驾驶员的影响。同时,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车驾业务下放到交警支队、派出所“综合窗口”和社会化服务机构,方便群众“就近办”“一次办”。
上海的实践证明,AI技术正在为城市交通治理带来革命性变化。通过智能调度和大数据分析,不仅能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还能提升交通安全水平,优化市民出行体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未来的城市交通将更加智慧、高效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