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中科院团队破解量子材料关键难题
重大突破!中科院团队破解量子材料关键难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孟胜带领团队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计算框架,能够精确预测一种名为“自陷态激子”的特殊量子态。这一成果不仅为理解物质的光电性质提供了新视角,更为未来量子材料的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什么是自陷态激子?
要理解自陷态激子,我们先从基本的量子力学概念说起。在固体材料中,电子并非自由移动,而是与周围的原子晶格相互作用。当一个光子(即光的能量包)照射到材料上时,它可能会被吸收,从而激发一个电子从低能级跳到高能级。这个被激发的电子和它留下的“空位”(称为空穴)会通过库仑力相互吸引,形成一个束缚对,这就是所谓的激子。
但是,当激子与晶格的相互作用特别强烈时,它会“拖拽”周围的原子,使局部晶格发生畸变,形成一个类似“陷阱”的结构。这时,激子就被“困”在这个陷阱里,无法自由移动,这就是自陷态激子。
理论突破:从“盲人摸象”到“全局掌控”
自陷态激子在很多材料中都有观测到,但由于其复杂的量子特性,理论研究一直是个难题。现有的计算方法要么过于简化,无法准确描述真实情况;要么计算量巨大,难以广泛应用。
孟胜团队提出的这个新框架,就像是给研究人员装上了一副“透视眼镜”。它结合了多体Bethe-Salpeter方程和微扰理论,能够精确计算激子与声子(晶格振动的量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个方法具有普适性,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材料体系。
从理论到应用:开启量子材料研究新纪元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理论层面。自陷态激子在很多前沿技术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比如,在光电器件中,自陷态激子会影响材料的发光效率;在太阳能电池中,它会影响能量转换效率。通过精确预测和控制自陷态激子,科学家可以设计出性能更优异的量子材料,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
目前,孟胜团队已经用这个新框架成功解释了二维磁性半导体铬三卤化物中的实验现象,这表明该理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令人振奋的发现。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孟胜团队的这项突破为我们揭示了物质世界更深层的奥秘,也为未来的技术革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正如孟胜所说:“我们的目标是让量子物理不再神秘,让每个人都能理解这个奇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