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丸爷爷顾方舟:新中国公卫事业的守护神
糖丸爷爷顾方舟:新中国公卫事业的守护神
1955年的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脊髓灰质炎疫情席卷中国,仅江苏南通一地就有1680人感染,466人死亡。这种俗称“小儿麻痹症”的疾病,让全国上下陷入恐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年轻的病毒学家临危受命,开启了他与脊髓灰质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斗争。他,就是被誉为“糖丸爷爷”的顾方舟。
临危受命:选择活疫苗路线
1957年,刚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顾方舟,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研究脊髓灰质炎疫苗。当时,国际上有两种疫苗技术路线:一种是美国已经研制成功的死疫苗,安全但价格昂贵;另一种是减毒活疫苗,便宜高效但存在争议。面对选择,顾方舟经过深思熟虑,在《关于脊髓病研究的个人总结》中写道:“接种死疫苗是我国财力、物力和人力所不能承受的,而且它并不能阻断脊灰病毒的传播。中国走活疫苗的技术路线现实可行,能够实现广泛接种和群体免疫。”
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顾方舟的科学判断,更展现了他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着想的担当。1959年12月,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研究协作组成立,顾方舟担任组长。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很快研制出了脊髓灰质炎液体活疫苗。
无私奉献:以身试药显担当
疫苗研制成功后,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为了验证疫苗的安全性,顾方舟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让自己未满周岁的儿子小东成为首批儿童实验者。在此之前,他和同事们已经率先喝下了疫苗溶液,一周后生命体征平稳。但给儿童服用毕竟是另一回事,减毒活疫苗存在导致肢体麻痹的风险。顾方舟回忆说:“白天,我盯着小东蹒跚学步的身影,每一个喷嚏、每一个踉跄,都让我胆战心惊;晚上,守在小床前,看着孩子安然入梦,才算熬过一日……”
30天后,孩子生命体征正常,Ⅰ期临床试验顺利通过。顾方舟从未在任何文稿中提及这段经历,他总是谦虚地说:“钱学森、钱三强他们研制‘两弹一星’吃了太多苦,自己这点付出算不得什么。”
创新突破:糖丸疫苗的诞生
液体疫苗虽然有效,但储存和运输需要冷链条件,在当时的中国难以普及。如何让疫苗更容易保存和服用,成为顾方舟思考的新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突发奇想:“如果做成糖丸呢?”这个创意不仅解决了储存运输的难题,还让儿童更易于接受疫苗。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测试,1962年,糖丸疫苗终于研制成功。这种剂型的改进,是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独特创举。1964年,糖丸疫苗在全国推广,脊髓灰质炎的年平均发病率开始逐年下降。
毕生坚守:为一大事而来
为了实现大规模生产,顾方舟带领团队在云南昆明西郊建立了疫苗生产基地。从一个山洞起家,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于1960年12月成功生产出首批500万人份疫苗。此后,顾方舟一直致力于脊髓灰质炎的防治工作,直到2000年中国实现无脊灰状态。
2000年7月21日,顾方舟作为代表,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上签字。那一刻,他74年的人生仿佛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2019年1月2日,顾方舟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他的一生,正如他常说的那样:“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