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为什么要过中元节?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为什么要过中元节?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450772

中元节,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传统节日,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它仅仅是“鬼节”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元节的世界,探寻这个节日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思考。

中国有四大祭祖节日:清明、中元、上巳、寒衣。其中最有奇幻色彩的,便是中元节。人们常称中元节为“鬼节”,许多离奇的鬼怪故事,皆以此为背景。可实际上,中元节的内涵绝不止于此。

它最早起源于民间“秋尝”的习俗。秋收季节,人们将成熟的谷物献给祖先,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因为七月十五是下半年第一个月圆之夜,秋气新来,因而人们将这天定为祭祖日,俗称“七月半”。

后来,七月半又融入了佛教盂兰盆节“解救苦厄灵魂”的意味。道教“三官”中的地官“赦罪”,允许鬼魂在这一天得到解脱的说法。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就会归于纯朴厚道。

我们过中元节,并不是畏惧鬼神,而是想要传达一种态度:即便阴阳相隔,我们的心依然在一起,爱不会消亡。

中元节:生命的坐标与灯塔

人生短短几十年,当我们追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时候,总是会感到迷茫与不安。但在中元节,我们能得到一个很确切的答案:我们是从祖辈的生命中脱胎而来,我们也将像他们一样,回归大自然的怀抱。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坐标,也是离我们最近的灯塔。

奥南朵在《对财富说是》一书中说到:“当你感觉自己没有支援,很累,什么都要自己来的时候,就代表你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你并不是孤单一个人,你有父母,在父母的背后还有长长的祖先,你是最小的一位。他们把生命传到你身上,没有他们,你并不会在这里。在这股生命力量里,你是最小的,生命通过一代代祖先传到你身上。”

是的,我们的相貌里藏着先祖的影子,基因中刻着先祖的经验,生命本身就蕴含着他们对于人世的希望。在世世代代生命的延续中,我们也只是个孩子。

很多人祭祖之后,都会有一种重新充满力量的感觉。这是因为,在追溯生命源头的时候,我们终于有了一种现实的确定感。我们不再把生命视为悬在死亡上空的摇篮,而是有源之河,有根之木。

史铁生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颗巨星,也许是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无论是巨星、火炬、还是蜡烛,故去的亲人,总会照亮我们的孤独。

中元节:记忆的重现与温暖

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中说:“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悄然离去。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也有类似的设定:只有有一个人记得,死去的灵魂便能在亡灵节时,通过万菊桥重返人间,与家人团聚。如果没有人记得他,他就会迎来终极的死亡。

中元节的意义也在于此。它让我们空出时间,重温与亲人相处时的点点滴滴。如同拂去镜面上的灰尘一样,使记忆重新变得清晰。当已故亲人的音容笑貌重新浮现时,我们便能确信。即使此刻无法相见,但我们曾经在一起的那些岁月,永远封存在心里。

《小王子》中说:“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就像花一样,如果你喜欢一朵长在某颗星星上的花,那夜里看天空就会很温馨,所有的星星都好像开着的花。”我们的眼睛无法再见到他们,但是内心可以感受到。即便肉身消亡,可我们的心依旧连在一起。这份不相见却确凿存在的的牵挂,能够让我们克服对于死亡的恐惧,带着他们的爱好好活下去。

中元节:生命的启示与思考

歌德曾说过:“死,使善者坚强,使智者认识生,教他如何行动。”在中元节,我们探讨死亡,并不是为了陷入“一切终将消亡”的恐惧,惶惶不可终日。而是希望我们能更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思考今后应当如何生活。

有一部剧叫《妻子变成小学生》,讲述了一位已故女子的魂魄无意间附身到一位小学生身上的故事。当她以小学生的躯体回到原来的家时,发现丈夫和女儿依然活在10年前失去她的阴影中。自从她去世后,家庭相册不再有新的照片,院子长满了杂草,田地也荒芜了。丈夫和女儿日常点外卖凑合吃,不再享受生活。看到这一切,她心痛至极。她原以为十年过去,家人早就已经振作起来,重新生活,可没想到他们居然从此一蹶不振。她说:“如果一直盯着已经失去的东西,不会觉得余生太过漫长了吗?”于是在她有限的时间里,她鼓励女儿谈恋爱,支持丈夫开始新的生活,也前去见了自己母亲最后一面,与母亲认真告别。看着他们好起来,她才终于放心离开。

如果已故的亲人重新回到我们身边,相信他们也不希望看到我们因为他们的离去而意志消沉。过好当下,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更何况,他们并未真的离去。我们的身体中流淌着相似的血液,每一次照镜子,都能从眉眼中看到他们的影子。如何带着他们的希望与祝福,继续走下去,才是死亡教育最核心的课题。

电影《大鱼海棠》中说:“这短短的一生,我们终将失去,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在中元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不妨想一想,这短暂的一生,我们到底要怎样活出生命的意义。怎样才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呢?

在《思维的囚徒》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说法,叫“OPA意义准则”:

  • O:Others.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 P:Purpose.对从事的工作要有崇高的目标
  • A:Attitude.用积极的态度拥抱生活

做到了这三点,我们便学会了如何爱他人,如何爱自己,如何爱世界。学会了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无限意义。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有些人活在过往的失败里,几十年走不出来;有些人活在对未来的焦虑中,畏首畏尾不敢行动,蹉跎一生,这些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只有在生活的艰辛中,戴着镣铐跳舞,在面对的每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时,都能划着断桨出发,才不枉费在这世间体验一趟。

苏轼有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痕迹,都如同飞鸿在雪上偶然留下的爪痕。终有一天,白雪消融,爪痕无从寻觅,就如那些走在我们前面的亲人一样。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抓住这匆忙的一生,在它消逝之前,多去体验。去看山川大海,花鸟草木,去做喜爱的事,去爱可爱的人。浮生一梦,尽力一活,老来回看,方能无悔。

本文原文来自帆书樊登讲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