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恐惧症:年轻人为何不想回家?
春节恐惧症:年轻人为何不想回家?
春节前夕,一则“春节恐惧症”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侯正华副主任医师表示,节日期间的“期待落差”以及社交压力,使得部分人群容易产生焦虑、失落等负面情绪。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反映了当代年轻人面临的普遍困境。
为什么害怕回家?
“春节恐惧症”并非空穴来风,它折射出当代年轻人面临的多重压力。一位网友在小红书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不太想和亲戚朋友来往了,一年甚至几年才见面,一张口就问成绩问计划问对象,真的烦死了!”这种体验道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春节回家意味着面对一系列现实问题:催婚催生、收入对比、家庭矛盾……这些压力如同无形的枷锁,让人喘不过气。一位在南方城市打拼的女孩表示:“我在这个南方城市,很温和,很安静,没人打扰我。我老家是北方的,如果我过年回去,睁眼闭眼就是那群亲戚,坐在我家炕上唠嗑,嘴巴不闲着,而且我这种情况,就是到处传我话,然后pua我要抓紧搞对象,感觉生孩子。”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春节回家往往伴随着对自我价值的审视。在《为何过年会放大一个人的「羞耻感」》一文中提到,过年期间容易触发“羞耻感”,这种感觉涉及对“整个自我”的负面评价:“我不够好”、“我有缺陷”、“我是坏人”。当社会纽带受到威胁时,这种羞耻感就会被放大。
如何应对春节焦虑?
面对这种困境,专家建议从调整认知开始。应用心理学博士廖春岭指出,春节前的焦虑多属于现实性焦虑,与“讨好型人格”有关。这类人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总想做到让周围的人都满意。要缓解这种焦虑,首先需要“不要自作多情”,很多人总认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他人关注,其实不然。
其次,要关注内在感受,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关怀。过度在意他人看法会忽视自己的真实需求,久而久之会产生焦虑。要学会自我接纳,明白任何人都无法让所有人满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魏蔚则从实践角度给出建议:
- 提前规划活动,合理安排休息和工作
- 保持正常作息,避免过度放松
- 与家庭成员有效沟通,设立合理边界
- 参与有意义的社交活动,为生活积累心理能量
- 保持积极心态,看到新的挑战和机会
寻找新的过年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年轻人已经开始探索新的过年方式。例如,一些数字游民社区在春节期间组织各种活动,吸引不想回家的年轻人。这些活动包括一起做年夜饭、徒步、品酒、讨论共创等。这种新型过年方式为年轻人提供了新的选择,让他们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归属感。
春节是团圆的节日,但团圆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对于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或不愿回家的人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过年方式同样重要。社会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让每个人都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
最后,无论选择在哪里过年,都要记得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感到焦虑,不妨尝试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放松方法。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记住,你并不孤单,许多人都在经历同样的困扰。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春节成为一个真正令人期待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