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智慧城市:黑科技点亮未来
上海智慧城市:黑科技点亮未来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启“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持续领跑。通过“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改革,上海已进入“应用融合创新3.0”阶段,正朝着2028年全面建成数字智慧城市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
“一网通办”与“一网统管”:智慧城市的“双子星”
“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是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两大核心平台,被誉为智慧城市的“双子星”。
“一网通办”平台自2018年上线以来,已接入近3500项政务服务事项,累计办件量超过3.3亿件,实名注册个人用户超过7000万,企业用户超过260万。通过数据共享和流程优化,该平台实现了政务服务的“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让市民和企业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一网统管”平台则致力于提升城市治理效能。该平台整合了城市运行的各类数据资源,构建了市、区、街镇三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体系,实现了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智能分析和协同处置。目前,“一网统管”平台已接入67个部门的215个系统、1150个应用,日均流转处置各类事件10万余件。
AI赋能: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引擎
人工智能(AI)技术正成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在交通领域,AI技术被用于智能识别各类交通要素、监测路网运行态势、确保交通安全有序。例如,上海申通地铁在建设风险管理中采用IS3数字底座,集成上海地铁建设工地数据,目前已接入十条线路风险数据,23个标段,智慧工地数据和190万条不落地的监测数据,通过统一推送要素和闭环处置数据,实现现场事件及时通知、风险评估和快速闭环处置。
在能源领域,AI智能体助力新能源知识检索和设备智能运维、用于电网调度和集控运行,推动产业升级。例如,上海城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数据沉淀为城市基础设施提供动静态基础数据,通过数据融合全面掌握设施设备技术状况和道路运输情况,通过AI分析进一步掌握车辆行为和道路事件信息,从而提高城市治理措施的实效性。
智慧应用场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上海在智慧交通、智能安防、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在智慧交通方面,通过数据分析和AI技术,上海实现了交通信号灯的智能控制,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例如,上海临港新片区公共交通有限公司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市中心地铁与公交线路并行的效率问题,利用数据驱动、数据训练和精准投放的运营计划提升了公交服务效率和质量,实现早晚高峰的精准投放,以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在智能安防方面,上海构建了覆盖全市的智能安防体系,通过视频监控和数据分析,提升了城市安全水平。例如,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政务大客户部总经理杨文恺表示,上海电信作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运营商,将持续深化跟各垂直领域和行业生态的合作,加强多来源的数据融合,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打造技术可实现、成本可控制、场景可应用的新质模式。
在环境监测方面,上海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对空气质量、水质等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例如,上海华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洁分享了数字化运营在城市更新建设中的重要性。她表示,技术在发展的同时,需要注重技术改革所需的生态建设,包括政府各部门全链路政策推进、用户习惯培养、用户体验下沉式、应用价值提升等。生态建设的完善才能真正最大化发挥出数据的价值,建筑作为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精准的建筑数据可以助力城市更新迭代更科学、更精准、更智能。
未来展望:打造数字孪生城市
根据《上海市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上海将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在区块链、隐私计算、数据空间、物联网等领域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同时,上海还将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8年底,全市建成区面积64%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苏运升指出,人工智能驱动城市规划更加集成整合,应从宏观到微观,包括城市、建筑、社区等各个尺度。同时,他也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的和谐共生,认为机器人和人类都是城市生命体的一部分。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蒋力俭则强调,智慧城市的发展依赖于算力和数据,特别是历史数据在模型训练中的关键作用。他分享了“数字孪生技术推动城市治理革新”的前沿观点,强调了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如城市数字孪生、环境监测和交通运营,这些应用使城市运营可视化和可预测。
上海闪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彭垚提出了通过AI for AI自动化训练机器人来提升算法工程师工作效率的产品方案,强调通过大模型训推平台打造智算生态的观点。他进一步介绍了AI在交通、能源等领域的潜力。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