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缺爱后遗症”:从独立到讨好,16种表现揭示童年情感忽视的深远影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缺爱后遗症”:从独立到讨好,16种表现揭示童年情感忽视的深远影响

引用
腾讯
10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826A081KF00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3O61VQ05565T8O.html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1118A02N7G00
4.
https://k.sina.cn/article_1960785875_74df37d304001cgno.html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A8%E6%84%8F%E5%8A%9B%E4%B8%8D%E8%B6%B3%E9%81%8E%E5%8B%95%E7%97%87
6.
https://health.jschina.com.cn/jkjs/202410/t20241029_3518139.shtml
7.
https://www.cmuh.cmu.edu.tw/HealthEdus/Detail?no=5407
8.
https://www.healthyd.com/articles/expert-blog/%E9%AC%B1%E5%88%B0%E7%97%85-%E8%BA%AB%E5%BF%83%E7%97%87-%E8%85%B8%E6%98%93%E6%BF%80-%E5%BF%83%E7%90%86%E5%BD%B1%E9%9F%BF%E7%94%9F%E7%90%86-%E8%BC%94%E5%B0%8E%E5%BF%83%E7%90%86%E5%AD%B8%E5%AE%B6
9.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84983
10.
http://ynswsjkw.yn.gov.cn/html/2024/xuanchuankejiao_0407/20684.html

“缺爱后遗症”这一概念最近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郭瑞指出,一些看似正常的性格特质,如过分独立、不敢依赖他人、压抑感受等,可能是童年时期情感忽视留下的隐秘伤痕。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乔尼斯·韦伯提出的“童年情感忽视”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在成年后出现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这些表现往往很隐匿,甚至被认为是优秀品质,比如:

  • 过分独立,从不麻烦别人
  • 习惯性回避冲突,害怕遇到问题
  • 低价值感,觉得自己不重要
  • 隐藏真实情绪,不愿被察觉
  • 总是活在别人的评价中,难以快乐
  • 看似听话懂事,实则在压抑自我
  • 别人对自己好一点,就会过度回报
  • 内心防御很重,难以打开心扉
  • 总是害怕麻烦别人,从不给别人添麻烦
  • 抗压能力差,经常内耗
  • 暴躁易怒,无法控制情绪
  • 物质消费极端,要么过度节俭要么过度消费
  • 难以倾诉,不会排解情绪
  • 内心空虚,常感孤独
  • 习惯性讨好,内心却很脆弱
  • 关系难以长久,无法长期投入

为什么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会表现出这些特征?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与依恋理论密切相关。如果在童年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感情需求回应冷漠或忽冷忽热,孩子长大后就容易形成回避型依恋风格。这类人虽然内心渴望亲密关系,但一旦关系走近,就会触发过往被忽视、被拒绝的痛苦记忆,大脑出于自我保护机制,会命令身体逃离。

此外,长期的情感忽视还会导致低自尊心态。这类人习惯性地否定自我价值,当别人示好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怀疑而非欣喜。为了不暴露所谓的“不堪”,他们会选择抢先推开别人的善意。

面对“缺爱后遗症”,如何进行弥补和改善?专家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通过深度挖掘和培养新的认知与行为模式,减少痛苦和伤害。

  2. 培养自爱能力

    • 练习自我同情,像对待他人那样对自己,少苛责、多肯定。
    • 记录情绪感受,尤其是出现强烈情绪时,分析情绪成分和原因,学会合理表达需求。
    • 给童年的自己写封信,承认曾经的忽视,但更重要的是告诉自己“你现在有能力照顾自己,有能力给自己爱”。
  3. 重建人际关系

    • 学会适时展示脆弱与不安,给自己也给他人一次机会。
    • 尝试适度依赖他人,打破“不求人”的心理壁垒。
  4. 改善亲子关系

    • 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感受,及时安慰与支持,缩短他们独自承受的无助时刻。
    • 温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明白“开不开心”可以拿出来讨论,而且可以被家人理解。

需要强调的是,有这些表现并不一定就是缺爱。如果能长期适应生活工作、心态积极健康、身心没有明显痛苦,就没必要给自己贴上“缺爱”的标签。但如果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缺爱后遗症”是一个需要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看似“正常”的背后,可能都藏着一颗渴望被看见、被理解的心。让我们给予身边人更多的耐心和关爱,用持之以恒的温暖,帮助那些曾在暗夜里独行的人找到光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