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流感诊疗及预防,定义和问答
儿童流感诊疗及预防,定义和问答
流感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尤其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童流感的各个方面,包括流感病毒的基本信息、传播途径、症状、并发症、诊断标准、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等,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儿童流感。
流感病毒的基本信息
- 流感病毒的定义与分类
流感病毒:一种RNA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主要分为甲型、乙型、丙型和丁型。
甲型流感病毒:根据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不同组合,分为多种亚型,如H1N1、H3N2等。
乙型流感病毒:分为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两种亚型。
丙型流感病毒:在人和猪中分离到,但多以散发病例形式出现,一般不引起流行,且感染后症状较轻。
丁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猪、牛等,尚未发现感染人。
- 流感流行季节的特点
温带地区:每年冬春季流行和高发。
热带地区:尤其在亚洲,流感的季节性呈高度多样化,既有半年或全年周期性流行,也有全年循环。
我国:甲型流感在北纬33度以北的北方省份呈冬季流行模式,北纬27度以南的最南方省份呈春季单一年度高峰,中间纬度地区呈每年冬季和夏季的双周期高峰;乙型流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呈单一冬季高发。
流感的传播与潜伏期
- 传播方式
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传播。
黏膜接触传播: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气溶胶传播: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流感病毒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
- 潜伏期
常见潜伏期:1~4天(平均2天)。
排毒时间:成人和较大年龄儿童一般持续排毒3~8天(平均5天),低龄儿童发病时的排毒量与成人无显著差异,但排毒时间更长。
儿童流感的发病率与症状
- 发病率
- 儿童流感罹患率:每年流感流行季节,儿童流感罹患率约为20%~30%,某些高流行季节年感染率可高达50%左右。
- 典型症状
发热、咳嗽、喉咙痛、流鼻涕、肌肉疼痛、头痛和乏力。
0~3岁儿童:可能表现出食欲不振、易哭闹、呼吸急促等症状。
3~6岁儿童:多表现为明显的发热、咳嗽和喉咙痛,活动较平时有减少。
6岁以上儿童:症状接近成人,可能出现寒战、高热,全身症状(肌肉酸痛、乏力等)较明显。
儿童流感的并发症
- 常见并发症
肺炎、中耳炎、支气管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急性坏死性脑病、脑炎、脑膜炎、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
心脏损伤:心肌酶升高,心电图改变,少数可能发生心肌炎甚至暴发性心肌炎。
横纹肌溶解:危重症病例可出现脓毒性休克、噬血细胞综合征,危及生命。
流感与普通感冒及新型冠状病毒的区别
- 与普通感冒的区别
症状严重程度:流感症状更为严重,突然发生且伴有明显的全身不适。
接触史:近期有流感的接触史有助于鉴别。
- 与新型冠状病毒的区别
- 实验室检测:需要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等实验室检测来确诊。
儿童重症流感的高危因素
- 高危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发育异常、神经肌肉疾病。
肺部疾病:如哮喘。
心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
染色体病或基因缺陷病:如肿瘤、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流感的检测方法
- 病原学检测方法
抗原检测:包括鼻(咽)拭子、血清、鼻咽吸取物及肺泡灌洗液等。
核酸检测: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确诊流感的首选方法。
血清抗体检测:恢复期血清流感特异性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抗体滴度有4倍及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性,可作为流感诊断的可靠指标之一。
病毒分离与鉴定:分离培养不作为流感检测的常规手段。
儿童流感的诊断标准
-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史:在流感流行季节,出现发热,体温≥38℃。
临床表现:伴有咳嗽和/或咽痛的被称为流感样病例。
病原学检测结果:同时具有以下1种或1种以上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者,可被确诊为流感:
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流感抗原检测阳性;
流感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流感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治疗儿童流感的药物
- 常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帕拉米韦和扎那米韦。
细胞血凝素抑制剂:阿比多尔。
离子通道抑制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
RNA聚合酶抑制剂:法匹拉韦和玛巴洛沙韦。
- 药物特点
奥司他韦:适用于2周龄以上儿童及成人,需连续给药5天。
帕拉米韦:需通过静脉给药。
扎那米韦:适用于7岁以上患者,但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仅可吸入给药。
玛巴洛沙韦:只需口服1次,能快速降低病毒载量。
紧急就医的情况
- 病情严重的表现
精神和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烦躁、惊厥。
呼吸困难和/或呼吸频率加快。
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
尿量明显减少,四肢末梢冰冷,皮肤颜色差、发花。
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哮喘。
高热持续不退、喂养困难。
流感药物治疗的疗程
- 常用药物的疗程
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需要连续使用5天。
帕拉米韦:需根据患儿病情连续静脉滴注1~5天,重症患儿在此基础上应适当延长疗程。
玛巴洛沙韦:片剂或者干混悬剂,均只需口服1次。
具有基础疾病的流感患儿的治疗
- 高危基础疾病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囊性纤维化、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功能受损等。
心血管疾病:如出现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
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病和需透析治疗的疾病。
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病、肝硬化。
血液疾病:如镰状细胞病以及其他类型的血红蛋白病。
代谢疾病:如糖尿病。
神经与神经发育疾病:如癫痫、脑性瘫痪等。
- 治疗建议
及时就医并立即启动抗流感病毒治疗。
选择适当方案:结合抗流感病毒药物对于基础疾病的风险。
流感患儿的居家护理
- 轻症患儿的护理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多喝水:均衡饮食,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个人卫生:勤洗手,房间保持通风,定时清洁地面。
咳嗽时遮盖口鼻:及时清理污染物。
家庭成员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
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注意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是否加重。
遵医嘱用药。
中医药方法在流感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 预防方案
中药方剂口服:根据儿童的不同体质给予不同的中药方剂。
悬挂中药香囊。
穴位贴敷。
- 治疗方案
卫气营血辩证:依据发病季节、地域特点及临证表现进行论治。
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结合进行论治。
接种流感疫苗的重要性和益处
-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降低流感发病率:有效减少流感病毒的传播。
降低重症和病死率:减少因流感导致的严重健康问题。
降低公共卫生和经济负担: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
- 疫苗接种的益处
减少儿童因流感相关的就诊率和住院率。
对父母和其他人群的间接保护作用:减少缺勤。
减少儿童抗生素的使用。
流感疫苗的种类与预防效果
- 流感疫苗种类
灭活疫苗:基于鸡胚培养、基于细胞培养和重组流感疫苗。
减毒活疫苗:三价和四价疫苗。
- 预防效果
- 四价灭活疫苗:在2~17岁儿童和青少年中,按规定程序接种完成后的保护效果为46%~62%。
接种流感疫苗的时间
- 接种时间
产生保护水平的抗体时间:2~4周。
推荐接种时间:冬春季是我国南北方地区流感高发期,南方地区往往还会在夏季出现高发流行。10月底前接种流感疫苗是比较理想的时间。
药物预防的应用
- 适用人群
接种流感疫苗2周内并未获得最佳免疫力的高危儿童。
免疫功能受损的儿童和接种疫苗后未产生足够保护性免疫反应的高危儿童。
流感流行的毒株与疫苗株不匹配时,流感并发症高风险儿童及其家庭成员和密切接触者。
- 暴露后抗病毒药物预防
家庭内流感暴露的儿童未接种过当季流感疫苗。
医院内流感暴露的住院儿童:无论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
严重免疫缺陷儿童:无论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
既往健康儿童:无论暴露场所,如果家庭内成员罹患重症流感的基础疾病(严重免疫抑制、慢性肺病、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糖尿病、终末期肾病、肝病等)。
预防流感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 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
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咳嗽或打喷嚏时遮住口鼻:随后及时洗手,避免接触眼睛、鼻或口。
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避免互相接触:出现流感症状的患儿去医院就诊时,应做好防护(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儿童流感康复后复课的时间
- 平均排毒时间
4~8天:即使在症状出现48小时内接受抗流感病毒治疗,患儿的平均排毒时间仍为3~5天。
中位退热时间:2天。
症状缓解的中位时间:53.8小时。
- 复课建议
- 体温恢复正常、流感样症状消失48小时后:建议流感患儿返校,以降低流感传播风险,减少学校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关键问题及回答
问题1:儿童流感的主要并发症有哪些?
儿童流感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包括肺炎、中耳炎、支气管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急性坏死性脑病、脑炎、脑膜炎、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心脏损伤(心肌酶升高,心电图改变,少数可能发生心肌炎甚至暴发性心肌炎)、横纹肌溶解等。危重症病例可出现脓毒性休克、噬血细胞综合征,危及生命。特别是在有基础疾病的儿童中,流感的并发症风险增加。
问题2:儿童流感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儿童流感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在流感流行季节,出现以下表现:
(1)发热,体温≥38℃;
(2)伴有咳嗽和/或咽痛的被称为流感样病例,再同时具有以下1种或1种以上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者,可被确诊为流感:①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②流感抗原检测阳性;③流感病毒分离培养阳性;④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流感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问题3: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帮助预防流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手段,这些非药物干预措施包括:(1)勤洗手;(2)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3)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4)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随后及时洗手,避免接触眼睛、鼻或口;(5)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要尽量避免互相接触,出现流感症状的患儿去医院就诊时,应做好防护(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资料来源:中华医学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