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打耳洞的那些事儿:从人群筛选到术后护理全攻略
【科普】打耳洞的那些事儿:从人群筛选到术后护理全攻略
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日益增强,打耳洞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美容方式。然而,打耳洞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美容行为,更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医疗行为。本文将从专业角度为您详细介绍打耳洞的相关知识,包括适合打耳洞的人群、打耳洞的风险以及打耳洞后的日常护理,帮助您在追求美的同时,也能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唐代李贺的《大堤曲》就提及了古时的耳饰"耳珰"。
汉代的琉璃耳珰
现代的大头钉
可见从古至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今,打耳洞已经是一件司空见惯的项目,但耳洞发炎也是很多爱美人士屡见不鲜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耳廓上的美与健康。
你真的适合打耳洞吗?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打耳洞,打耳洞前需要先评估以下几点:
1.是不是瘢痕体质、有没有既往手术或受伤后瘢痕异常增生或有"瘢痕疙瘩"家族史的情况。
2.是不是过敏体质、尤其是对于有明确金属过敏者。
3.是不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且血糖及血压控制不佳。
4.是不是有贫血、凝血障碍或严重心脏病及免疫缺陷相关疾病。
这些人群在打耳洞这项有创的操作上以及耳饰材质的选择上都需要谨慎,因为目前打耳洞的部位也越来越多,不仅仅是耳垂,耳廓的各个部位都成为了耳洞的"住所",而且这些情况都可能会影响伤口的愈合和风险的增加。
打耳洞有哪些风险?
打耳洞时应选择正规机构,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不在感冒期间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去打洞。瘢痕体质或者已经有瘢痕手术史的人不要再存有侥幸心理去多次打洞,尤其在耳廓软骨上打洞等等,减少和避免各种风险的发生。
1.耳洞发炎。打耳洞的创伤虽小,但在没有严格无菌操作的情况下或是打洞后不注意清洁消毒以及一些塑料、不锈钢、银质耳针反复刺激皮肤诱发的过敏反应,最易引发打洞部位的感染。轻则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有打孔处红斑、渗出、水疱、流脓等。对于轻度的感染应及时取下耳饰,加强局部消毒、避免不洁物的碰触,可根据医嘱使用口服抗生素。严重感染如果是打洞在耳廓软骨上的话,可能会导致耳廓软骨膜炎、软骨膜下脓肿,也就是整个耳朵红肿得像一个"饺子"一样并伴有剧痛,一旦软骨坏死会遗留耳廓畸形!
2.耳廓瘢痕疙瘩。一些瘢痕体质的人或打洞后反复感染,虽然感染控制了,一定时间后在打洞的部位会出现一个硬硬的结节样突起物,甚至越长越大变成一个红色的"肉疙瘩",伴有瘙痒不适,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瘢痕疙瘩",明显影响美观。有些"瘢痕疙瘩"即使手术彻底切除仍有复发再发的可能,并且进一步影响耳廓的外观,甚至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同样造成不小的创伤。
3.耳廓撕裂伤。最常发生在耳垂部位,当然耳轮部位同样可能发生。由于长期佩戴过重的耳饰,当耳饰在穿脱衣物过程中或是被外来物不慎拉扯时造成耳孔两侧的皮肤软组织和软骨被撕裂贯通成两瓣!
4.耳垂异物。打耳洞处耳钉或者后面固定耳钉的耳堵不见了,但摸摸耳垂却变厚了,此时耳洞的前后愈合了,往往耳垂皮下可摸到一个硬块,挤压后有反复渗血渗液,才发现找不到的耳钉或者耳堵其实已经整个完全地"躲"到耳垂里面去了,这就构成了"耳垂异物"。
打耳洞后应该如何做好日常护理?
1.打完耳洞后的一周应尽量保持耳洞周围干燥,洗发沐浴时应小心沾水。
2.做好局部清洁消毒,可以用医用碘伏或酒精于耳孔前后湿敷并轻轻擦拭,尤其在运动出汗、洗澡沾水后更要注意擦拭后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3.打耳洞初期要经常旋转耳针,避免形成结痂。
4.耳针的耳堵不能将皮肤扣得过紧,要留有一定的空隙,避免局部压迫和刺激耳洞,增加感染的风险。
5.不佩戴可能引起过敏的耳饰,尽可能选择无镍、无铅的金属材质或纯金、纯银耳饰。
6.不建议长期长时间佩戴耳饰,应定期将耳饰取下清洁耳针部位并同时清洁耳周皮肤。
7.佩戴长而重的耳饰时需小心日常生活中可能拉扯到耳洞的衣物、围巾、帽子等。
本文原文来自黄浦区健康促进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