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集团:从荒芜到“中华大粮仓”的科技蝶变
北大荒集团:从荒芜到“中华大粮仓”的科技蝶变
2023年,北大荒集团粮食总产量占黑龙江省近30%,一年产出的粮食可以满足1.6亿人一年的口粮供应。从亘古荒原到“中华粮仓”,这片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黑土地,正在用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着重要力量。
智慧农业:科技赋能现代农业
在北大荒集团鹤山农场的数字农业指挥中心,一块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一幅变量施肥处方图。这幅图融合了遥感数据、地块产量分布数据、土壤检测数据等多种信息,通过卫星定位技术计算生成。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不同颜色代表的施肥量,精准控制肥料的使用。
这只是北大荒集团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北大荒集团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建设,构建了“1+3”智慧农业发展模式,即一个数字化底座加上数字管理、数字农服、智慧农场三大核心业务场景。
在数字管理方面,北大荒集团研发了“智壤COOMAP”系统,为垦区4800余万亩耕地、26余万个地块、56万种植户、72余万台套农机具建立了“身份证”,实现了精准画像。在数字农服方面,上线了北大荒“数字农服APP”,为农业生产种植者提供土地承包、农业贷款、补贴发放等一站式数字服务,累计实现线上收费750亿元,线上贷款超过207亿元。
智慧农场建设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北大荒集团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AI技术,先后建设了三批数字农场试点30个、两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14个,实现了智慧育秧、智慧水利、智慧施肥等7个领域农业场景应用。例如,查哈阳农场构建的水稻万亩水田灌溉示范区,采用智慧灌排系统,仅1000亩地一年就能节约成本12000元。
黑土地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北大荒模式”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黑土地就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近年来,北大荒集团依托巨大的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优势,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形成了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黑土地保护模式。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北大荒集团通过格田改造,解决了土地耕种分散化、碎片化的问题。以宝泉岭分公司为例,对三分之一的水田进行标准化格田改造后,增加了可利用面积2.4万亩,年提高粮食产量3000万斤左右。
在减肥减药方面,北大荒集团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克山农场落实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面积1.6万亩,通过滴灌精准施肥减少土壤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监测是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手段。鹤山农场在田间地头安装了27套田间气象站和24套田间监控设备,形成了“天地空人机一体化”监测体系,全面监测作物长势及土壤情况。
此外,北大荒集团还积极探索秸秆还田、等高环播等保护性耕作模式。2023年,北大荒集团落实秸秆还田4517万亩,测土配方施肥4300万亩,水稻侧深施肥797万亩,全面助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
从荒芜到粮仓:70余年发展历程
北大荒的开发始于1947年,近百万拓荒者陆续来到这片荒原,创造了人类屯垦史上的奇迹。从最初的“人扛牛拉”到如今的全程机械化,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北大荒集团用70余年时间完成了从荒芜到“中华大粮仓”的华丽转身。
1995年,北大荒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突破百亿斤大关;2005年,超过200亿斤;2009年,超过300亿斤;2011年,超过400亿斤。至今,北大荒集团粮食生产已实现“二十连丰”。
目前,北大荒集团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7%,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7%。2024年,粮食总产达到457.6亿斤,比上一年增加1.7亿斤。预计到2025年,粮食总产将力争达到460亿斤以上,营业总收入不低于1300亿元。
作为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北大荒集团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黑土地保护为支撑,以智慧农业为方向,努力创建粮食生产大基地、经营服务大企业、全链条高端化大产业,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持续贡献着“北大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