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北大仓”到生态守护者:北大荒的绿色转型之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北大仓”到生态守护者:北大荒的绿色转型之路

引用
央视网体育频道
9
来源
1.
https://news.cctv.com/2024/08/06/ARTIG2GGQMddVEzU7mbHLZwi240806.shtml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MJGASUO0532J0BF.html
3.
https://www.sohu.com/a/834344856_120012401
4.
http://www.ce.cn/cysc/stwm/gd/202407/29/t20240729_39086042.shtml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4JHGRV405566R1T.html
6.
https://vip.stock.finance.sina.com.cn/corp/view/vCB_AllBulletinDetail.php?stockid=600598&id=10435816
7.
http://finance.sina.cn/2024-11-04/detail-incuwfyi5581717.d.html?cre=tianyi&mod=wlocal&loc=8&r=0&rfunc=26&tj=cxvertical_wlocal&tr=1047&pos=347
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28/22/1705919_1135277608.shtml
9.
https://www.hlj.gov.cn/hlj/c108433/202501/c00_31802911.shtml

北大荒,这片曾被誉为“北大仓”的黑土地,如今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生态变革。从大规模开垦到主动退耕还荒,这一转变背后,是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度调整。

01

从“北大仓”到生态修复:一场必要的转变

自1947年大规模开发以来,北大荒已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4000多亿斤,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大仓”。然而,长期的高强度开发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湿地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下降,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中国政府果断决策,自2001年起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这一转变并非易事,它意味着要放弃短期的经济效益,转而追求可持续的生态效益。

02

创新驱动:生态修复的北大荒实践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北大荒人充分发挥智慧,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北大荒集团全面开展秸秆禁烧管控和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在梧桐河农场,一台秸秆打包机每天可处理500余亩地的秸秆,不仅解决了农户的难题,还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更值得一提的是,秸秆被打包后用于治理侵蚀沟。鹤山农场计划采用秸秆打捆填埋方式治理42条侵蚀沟,总长11.2公里,有效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土壤污染防控:源头治理

生态环境部以实施《“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抓手,推动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北大荒地区作为重点区域,严格执行颗粒物和镉等重金属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农用地分类管理:精准施策

针对不同类型的耕地,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措施。对严格管控类耕地开展遥感监测,确保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到位。同时,推进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建设北大荒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实验室。

03

挑战与展望:任重道远的生态之路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北大荒的生态修复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压力较大,耕地分类管理任务艰巨,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任重道远。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和制度创新。

未来,北大荒将继续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专项行动,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完善,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粮食生产的双赢。

04

示范意义: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北大荒的生态修复实践,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它证明了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找到平衡点。这种从单纯追求产量到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正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正如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所说:“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压力较大,耕地分类管理任务艰巨,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任重道远。”

北大荒的生态修复之路,是一场关乎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深刻变革。它不仅关乎这片黑土地的命运,更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未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