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别出柜:一场艰难的心理之旅与现实挑战
跨性别出柜:一场艰难的心理之旅与现实挑战
跨性别出柜:一场艰难的心理之旅
“从四岁起我就知道,自己当男生是错误的,而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逃避变性的欲望。”这是跨性别作家凯特·伯恩斯坦在《性别是条毛毛虫》中的自白,道出了许多跨性别者的心声。
跨性别者在出柜前往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心理挣扎过程。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与生理性别不符,但在这个强调男性/女性二元对立的文化中,他们不得不隐藏真实的自己。许多人像凯特一样,试图通过各种方式麻痹自己,逃避内心的渴望。
然而,这种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跨性别者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世界观,来解释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他们会在孤独中摸索,试图找到与其他跨性别者一致的跨性别世界观。这个过程充满了自我怀疑和痛苦,但也是自我认同的重要阶段。
出柜后的现实困境
出柜对跨性别者来说,既是解脱也是新的开始。28岁的跨性别女性孙悦灵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出柜后可能面临的现实挑战。
2021年春节,孙悦灵告别了男性身份“孙树田”,向家人正式出柜。然而,这一举动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一年半后,她被父母送入秦皇岛市九龙山医院强制扭转,经历了七次电击治疗和近三个月的药物治疗,身心严重受创。
即便逃离了医院,孙悦灵依然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她不得不露宿街头,朝不保夕。在天津,她曾把汽车后备厢和小区地下车库作为临时住所,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就业歧视是跨性别者普遍面临的问题。当孙悦灵穿着女装应聘时,几乎都会因为身份证上的性别不符而被拒绝。唯一能做的是一些零工,如线上主播或不看重形象的临时工,收入微薄且不稳定。
如何应对出柜后的挑战
面对这些困境,跨性别者需要建立一个支持网络。这包括:
- 寻找跨性别社群:通过线上或线下的跨性别社群,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经验,互相支持。
- 联系专业人士:寻求心理咨询师或跨性别权益组织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支持。
- 建立经济基础:尽可能寻找稳定的工作,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保障。在必要时,可以考虑接受社群或组织的援助。
同时,跨性别者也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学会应对可能遇到的歧视和偏见。这包括:
- 培养自我认同:坚定自己的性别认同,不被外界的质疑和否定所动摇。
- 学习相关知识:了解跨性别相关的法律、政策和权利,为自己争取应有的待遇。
- 保持理性态度:在面对歧视时,保持冷静,用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
跨性别出柜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需要跨性别者有足够的勇气和准备。同时,社会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友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