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朝铁模铸炮法领先西方30多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朝铁模铸炮法领先西方30多年

引用
百度
1.
https://tieba.baidu.com/p/6343071819

清朝时期,铁模铸炮技术的发明标志着中国在铸造工艺上的重大突破。这项技术比西方早了30多年,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改善了炮的质量。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技术的发明背景、工艺流程及其历史意义。

发明背景与评价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此评论道:“中国工程师龚振麟在这个时期完成的一项重大的铸造发明,比西方使用这项发明早大约三十年。……此种模具具有产生冷铸、增加硬度和耐磨的优点。为了避免铸件同铸模产生任何胶着的危险,通常要在铸模上敷上一层石墨或灯黑。然而这大概并非必不可少,只要铸模对金属铸件的容量比足够,就可以避免铸模过度发热和损坏。这是战国时期冶金技术一项令人吃惊的高度发展。”

1840年(道光二十年)九月,两江总督蒙古镶黄旗人裕谦在浙江省城设立了铸炮局,由嘉兴县丞龚振麟、余姚知县汪仲洋、镇海粮台鹿泽长等主管铸炮之事。龚振麟痛感泥模铸造的烦琐,于1841年8月在镇海炮局发明了铁模铸炮技术。此技术早于欧洲32年,铁范可多次使用,提高生产效率,不用清洗炮膛,消除了泥模铸炮法多蜂窝的缺陷。

1841年9月,中英浙东之战前夕,已铸成117门铁模炮,1842年刊印《铸炮铁模图说》分发沿海各地区推广应用。

工艺流程

铁模铸炮的工艺过程主要分为三步:

  1. 制铁模

《海国图志·铸炮铁模图说》中云:“视炮之大小,约分为几节。合土按各节式,做成泥炮以为心(每节上下卯笋,须极吻合)。烘透接成一泥炮,使无偏倚(炮箍炮耳,及照星花纹起线处,悉照式完备)。然后用土按节,合成外模(照铁模本身外线做成车板于内面车旋,务令极圆),烘透。”

  1. 固定内外范

“每节于经线分为两瓣(如合瓦式须极正极匀为要),倾铸时,从炮口一节起,首先另做成圆平土托一块(亦极烘干),将炮口一节泥炮,倒竖于托上,次将外模一瓣亦竖于托上,与所竖泥炮遥对务准(中间留出空位,即系炮模地步)。覆用熟泥,补平烘透(与两边瓣线相平直)。再将此一瓣合成一节,用两铁箍箍紧,另用烘透之泥圆板一块(周围与节周相等),覆于一节之上(圆板与节相合,须先做成笋槽,俾第二节之卯笋可以相属)。板上留出铸口范铁倾铸,成一节之一瓣。亦待冰透即将先一之一瓣,轻轻退开,除净所补之泥,仍旧合好箍紧(每瓣相合之缝际,须做小卯笋,扣合俾无参差之弊)。复取泥圆板覆上,范铁倾铸,则一节合瓦式成矣。且缓出模,仍然安置不动,待冰透取去上覆泥圆板,将第二节之泥炮,接于已铸之第一节泥炮上,此将外模一瓣,续于已铸之第一节外模上,亦如前法用泥补好烘透,再加次一瓣接合,用箍箍好,上覆泥圆板。”

  1. 铸后清理

“先将每瓣内面,用细稻壳灰和细沙泥调水,用帚薄薄刷均,如粉墙状。次用上等极细窑煤调水刷之,两瓣相合(如合瓦形)。用铁箍箍紧,烘热,节节相续,余法皆以用泥模同,至倾足成炮后,立可按瓣次序,剥去铁模(如脱笋壳状),露出炮身,凝结未透,尚属全红,设有不平处所,即用铁丝帚铁锤收拾,是以凿洗之工可省。并可立取炮心,除净泥坯,膛内即天然光滑,亦不费旋洗之工矣。”

技术优势

龚振麟总结了铁模铸炮比之泥模铸炮的五大优点:

  1. 铁模可就地铸造。泥模法每铸一炮就要做一次泥范,铁模做一次,就可铸千百次。
  2. 用铁模铸炮,如用40人,每日可铸炮3位,若赶工则2日可得炮9位,铸一位铁模炮工银只费数千文,较泥模铸炮可省工银十多倍钱。
  3. 铁模不计阴晴,可按限完成,泥模在阴天就不能做。
  4. 铁模铸成的炮可省修整工作,泥模铸炮,炮身粗糙须细加修整。
  5. 铁模铸炮不易变形。炮膛光滑,上下如镜,施放得远,又不涩滞。泥模铸炮,无论如何镟铣,总难一体光滑,发射时易炸裂。

历史评价

时人对之的技术与效率的评价。中国史学会主编的《鸦片战争》(册Ⅴ)中云:“浙江铸炮,益工益巧,光滑灵动,不下西洋。”

英参战陆军军官A.Cuny nghame(加里康宁)的著作《在华作战回忆录》中对1841年10月9日中英镇海之战的清军火炮写到:“我们刚占领这个城市(镇海),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火炮铸造厂,其制造水平为迄今发现最好的,虽然我不能断言它们铸造时的深奥技术,一些被俘获的火炮也制有铁环。”

英参战军官J.E.Bingham1842年的著作《英军在华作战记》(册Ⅱ)中载:“在江岸上(浙江镇海)的一座炮台上,发现武装运输船风鸢号的一门卡龙炮,旁边还有一个精良的仿造品(铁模炮)。”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对此评论到:“中国工程师龚振麟在这个时期完成的一项重大的铸造发明,比西方使用这项发明早大约三十年。……此种模具具有产生冷铸、增加硬度和耐磨的优点。为了避免铸件同铸模产生任何胶着的危险,通常要在铸模上敷上一层石墨或灯黑。然而这大概并非必不可少,只要铸模对金属铸件的容量比足够,就可以避免铸模过度发热和损坏。这是战国时期冶金技术一项令人吃惊的高度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技术在历史的另一阶段再次出现,后来于1873年3位发明家同时宣布他们取得的同种技术成就,拉夫罗夫(Lavrov)在圣彼得斯堡,乌哈蒂乌斯(Uchatius)在维也纳,罗塞特(Rosset)在都灵。当然,铸铁模或`贝壳模'(Coquilles)在欧洲从1514年以来就已经用来铸铁炮弹,似乎是第戎的弗郎索瓦·日尔贝(FrancoisGibe rt)引进的一种铸法。表层的迅速冷却使表皮成白质(碳化铁),使其变硬,增加其碎片杀伤效果。然而这比铸炮又是简单得多的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