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推荐:凉山彝族服饰
国家级非遗推荐:凉山彝族服饰
2024年,在法国卢浮宫举办的国际时装周上,来自中国大凉山的彝族服饰惊艳了世界。这场由彝族服饰传承人阿牛阿呷带领的时尚秀,不仅展示了彝族服饰的独特魅力,更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自信与风采。
独特的服饰文化
彝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古羌人时期。据彝文典籍《博葩》记载,彝族先民很早就掌握了纺线织布、弹毛擀毡、裁布缝衣等技艺。服饰制作材料多样,包括树皮、草叶、藤竹、皮革、棉、麻、毛、丝等,饰品则常用金、银、铜、玛瑙、蜜蜡、珊瑚、海贝等。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彝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方,这里的彝族服饰文化尤为丰富。按照中国彝语北部方言的次方言区,可分为圣乍彝族服饰、义诺彝族服饰和所地彝族服饰。各地区的男装、女装、老年服饰、儿童服饰、中年服饰、青年服饰都有所不同,形成了祭祀、换童裙、婚礼、丧葬、武士、节日和生产生活等不同的服饰习俗。
精湛的制作工艺
彝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以最具代表性的披衣为例,其形制和结构都极具特色。披衣主要包括原生态羊毛披毡、羊毛披毡、察尔瓦、毛毡坎肩等类型。其中,察尔瓦是最常见的服饰之一,通过采摘羊毛、手工纺线和手工编织而成,一般由9-13片竖向拼接缝制而成。
服饰上的纹样多取材于自然,如蕨草纹、羊角纹、鸡肠纹、屈膝纹、窗格纹等,这些纹样不仅美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羊角纹象征着力量和勇气,蕨草纹则寓意着生命力的顽强。
非遗保护与传承
2014年,凉山彝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凉山彝族服饰传统工艺及文化方面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彝族服饰”和“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3项。
近年来,凉山州高度重视彝族刺绣传承与发展。目前,彝绣从业人员已达3.1万余名,其中有国家级2名、省级7名和州级彝绣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名。州级、县级彝绣就业示范基地也纷纷建立,形成了集产品开发、工艺创新、包装设计、市场推广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2024年6月12日,凉山州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暨第五届“非遗”购物节在建昌古城举行。活动包括“非遗保护·主题展”“云游非遗·影像展”“非遗美食·品鉴会”“非遗手工·趣体验”“非遗集市·直通车”“非遗技艺·展演”“非遗服饰·舞台秀”七大板块,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彝族服饰正以全新的面貌融入现代生活。设计师阿牛阿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将传统彝族服饰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让彝族服饰从民族刚需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2024年,阿牛阿呷忙碌而充实。上半年她集中创作,为越西彝绣打造了衣迪阿诺作品发布秀,将传统刺绣元素融入时尚产品。下半年则开始为2025年创作做准备。她的努力不仅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还吸引了众多年轻的追随者。
从大凉山到巴黎卢浮宫,彝族服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世界。它不仅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让我们一起期待,在即将到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凉山彝族服饰将再次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