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拜斗仪式:揭秘诸葛亮的祈福秘籍
道教拜斗仪式:揭秘诸葛亮的祈福秘籍
拜斗仪式是道教中一项重要的仪式,主要用于消灾解厄、祈福延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由太上老君传授给张道陵天师。拜斗仪式在历史上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其仪式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完善和丰富。在现代,拜斗仪式仍然在道教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春节等传统节日中,人们通过拜斗仪式表达对神灵的感恩和祈福。
拜斗仪式的历史渊源
拜斗仪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由太上老君传授给张道陵天师。据《北斗星君赐福真经》《南斗星君延寿真经》记载,太上老君于汉桓帝时先后将此二真经传授张道陵天师。拜斗仪式的兴起与道教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其思想最早源于黄帝(黄帝学派托言),而道教教团的最早形式为于吉开创的太平道、及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教(天师道),崇拜道家老子为道祖(现存的少许分支教派对此稍有歧义,但大多数主要派系还是尊老子为道祖),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祭祀及巫术崇拜活动,至春秋战国时期吸收神仙方术产生了方仙道,后融合道家、阴阳家的“五行”、“阴阳”等思想合并形成黄帝学派,在汉代中后期形成黄老道,经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改革,及元、明时期的宗派融合,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道教。
拜斗仪式的具体流程
拜斗仪式庄重肃穆,设内寺和外、中坛。内坛供奉斗姆,是众星之母。内坛周围悬挂三天,五方幢幡,外坛以地为平,各悬挂九天,三十二天符幡,周列二十八宿。拜斗仪式的具体流程包括:
早课:包括咏四腔、念八咒、诵四经、诵十二诰等环节,以敬香供水,净心安神,为正式诵经作准备。
开坛:在各种准备工作都做好后,早课以后开始举行的正式法事活动。通过志心皈命三清、四御、弥罗、灵官、度人、土地,一切同敕普功,上奉高真,下保平安,赐福消灾。
请水科仪:通过法师念唱,梵香供养,传递信息给水官天帝,五气龙君,九江八河、五湖四海的龙君、河伯河候,水府眷属,一切与水有关的威灵神真降临坛所,顺迎这五气,洗涤诸愆。
荡秽:驱除一切邪恶污秽,邪能干正,非正气则不能避其非,秽能败真,非真气则无以涤其秽。
祀灶:通过法师在做法事过程中高功提纲,经师念祝,向“一切与灶有关的真宰神君”表达供养之意,祈祷灶神驱不正之鬼神,扫灶中之疵疠,监督厨庭,使斋供俱洁净,从而给施主下保平安,赐福消灾。
请圣:法师在做法事时,拈香启请天界仙真圣神来坛场,经文说:“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天界,诸真下瑶阶。”说明香是人神沟通的中间媒介,因此有“兹岁朝奏,必假香传”之说。希望三岛神仙临法会,十洲诸真到瑶坛。
扬幡:是为了请圣做准备工作的,通过宝幡高举挂长杆,灵风鼓舞,上则迎真降圣,贻集神仙,下则福园康民,可以消灾愆于已往,可以集福庆于未来。
祝寿:就是庆祝长寿,每逢三月三、九月九,真武祖师诞辰和得道日举行祝寿科仪,然后在第二天早课以后举行庆贺科仪。
庆贺:是在早坛功课经下殿以后,高功击鼓召众,道人排班演礼。
真武祖师大表:是专门针对真武祖师而设的,先简单地阐述真武祖师的修行历程,接着以三宝香供养加以祝福,祝香咒,卷帘符与加以祷祝。并附加上天界诸神一并朝礼,以洒静,五色云烟,清静文水,中山神咒等求得凶秽消散,魔卫束首,祛病延年,祸去福来,对真武祖师大加赞颂。
诵三官经:就是诵“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宝经”。三官是指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大帝。通过奉诵三官宝经,获得天官赐福,地官赦罪保命,水官消灾解厄。
诵祖师经:主要是针对真武大帝而设的经忏。《祖师经》又称《元始说北方真武妙经》。该经先述真武封号,以倒叙的手法将真武祖师出生,出家修道的详细过程,得道后的功德事迹加以展开,读来令人朗朗上口,活灵活现,最后以大赞、小赞结束,对真武祖师赞颂。
拜斗:又称拜星、礼斗,是道教为消灾、祈福、延寿而举行的斋醮仪式。诸葛亮曾经举办过拜斗法事,到六朝至宋代,拜斗法事广泛兴起。
回向:是在三月三、九月九法事尾期用的科仪,是法师向神仙圣真回报法事情况。
超度:又叫施食、斛食、放焰口、度亡,是举办斋办斋醮祭炼道场。
落幡:就是法事结束了,要把旗幡放下来,但得先向各路神仙请示,并感谢他们降临坛场。
拜斗仪式的历史演变
拜斗仪式在历史上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其仪式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完善和丰富。在汉代中后期形成黄老道,经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改革,及元、明时期的宗派融合,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道教。唐代太宗皇帝因老子(太上老君)姓李,与国姓相同,于是尊封老子为唐室先祖。所信仰的神仙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神”和“仙”;其中, “神”指的是神祗,“仙”指仙真,是后天经过修炼得道、神通广大、变化莫测而又长生不死之人。
拜斗仪式的现代实践
在现代社会,拜斗仪式仍然在道教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春节等传统节日中,人们通过拜斗仪式表达对神灵的感恩和祈福。拜斗仪式的现代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祈福延寿:拜斗仪式中,人们向北斗星君礼拜,祈求赐福延寿,保障家庭幸福安康。这种祈福活动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消灾解厄:拜斗仪式被认为能够消除各种灾难和厄运,包括但不限于三灾、四杀、五行、六害、七伤、八难、九星夺禄等一切厄难。在现代社会,这种消灾解厄的观念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人们对平安健康的渴望。
文化传承:拜斗仪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实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拜斗仪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宗教仪式,其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日益凸显。
社区活动:在一些地方,拜斗仪式已经成为社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福建沿海一带,团圆饭后家家户户在大门外堆起一堆柴草,中间夹放有刺的荆棘和绿叶,燃烧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也有的人家取牡蛎壳、杂樟木、竹节等焚烧,人们边放炮仗,边从火堆上跳过去。在闽南方言中,“火”与“福”谐音,传说跳过火堆,便能消祸得福。
拜斗仪式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拜斗仪式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感恩与孝道:拜斗仪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通过拜斗仪式,人们表达对天地、祖先和神灵的感恩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
祈福与消灾:拜斗仪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拜斗仪式,人们祈求神灵保佑家庭幸福安康,消除各种灾难和厄运,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化传承:拜斗仪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日益凸显。拜斗仪式的现代实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社区和谐:拜斗仪式作为一种社区活动,有助于促进社区和谐。在拜斗仪式中,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相互祝福,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促进了社区和谐。
结语
拜斗仪式作为道教的重要仪式,其历史渊源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在现代社会,拜斗仪式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拜斗仪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拜斗仪式将继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好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