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聚“荔”百千万|恩宁路、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经验为何被全国推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聚“荔”百千万|恩宁路、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经验为何被全国推广?

引用
1
来源
1.
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10/18/SF12781048b03afb7613294b8287962e.html

近年来,随着广州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持续推进,两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气持续攀升。今年国庆假期期间,广州荔湾区主要旅游景区共计接待游客约241.11万人次,永庆坊接待游客89.37万人次、增长78.4%,荔枝湾接待游客13.08万人次、增长107.6%。在今年8月16日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中,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经验做法入选,向全国推广。

据最新报道,我国已划定历史文化街区1200多片,其中广东省104片、广州市26片。荔湾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为何能入选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有何典型经验做法可供推广?近日,记者展开走访。

泮塘五约:参与式规划设计与社区营造贯穿全过程

位于荔湾中山八路、荔枝湾畔的泮塘五约,曾是广州西郊水乡,以三月三北帝诞、五月五扒龙船、泮塘五秀等风土民俗为特色。其处在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是广州历史城区内几乎仅见的保留有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朴素风貌特征的多姓宗族与上岸疍家共居的乡土聚落。微改造前,泮塘五约以居住区为主,公共设施短板明显,产业缺乏,但村民经常自发参与、组织民俗活动,凝聚力强。2016年3月,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批复立项,分两期实施,2018年该项目被列入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试点项目,2019年12月完工并投入运营。近年来,随着文化、艺术、创意等产业的导入,民俗活动的精心组织,这个至少900年历史的岭南古村已是街区内的热门景点。

微改造强调不大拆大建,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留下城市记忆和乡愁——这已是诸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中的原则性共识。然而,旧街区微改造既面临工程技术上的挑战、机制流程上的缺失或模糊,还牵涉多方,不可避免存在分歧或冲突,在实操过程中非常考验功夫。

泮塘五约的微改造路径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项目以公房改造为抓手,对泮塘五约60余栋公房进行危房改造,由荔湾区文商旅中心统一进行业态规划、招标,引入文化艺术业态、传统工艺业态、文化休闲业态,并配置居民服务设施。在政府主导的公房活化带动下,居民自发参与房屋活化,目前已形成60余间文化机构的集聚区域,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共生、商家与居民共处的氛围。

泮塘五约的独特性,决定其做法、经验不能照搬到另一个案,但仍有诸多实操经验可供参考。荔湾区住房建设园林局二级调研员江伟辉认为,该项目最大的经验是整个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参与式规划设计与社区营造。

“项目展开前,通过访谈与调查,我们广泛收集了村民对微改造的意见建议。”江伟辉表示,实施过程中,通过开展村民口述史及征集老物件老照片,存留下古村珍贵历史记忆,同时,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最早诞生的共同缔造委员会之一——泮塘五约微改造共同缔造委员会吸纳建设单位、管理部门、专家和居民、媒体等多方力量,搭建了村民参与微改造的平台,发挥了弥合分歧、协调矛盾的重要作用,推动了项目顺利落地。

位于三官庙遗址上的原石井人民公社西郊大队泮塘第三生产队旧址是村民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和日常聚会的重要场所,门前深埋地下的一对原“三官庙”门楼石刻楹联在微改造中被挖掘出来,安置在何处成为一个问题。“经过村民、设计师、专家的充分讨论,最终决定将门楼石刻楹联安置在建筑正门外,把原有的‘三官古庙’门额石则放在室内,这样既不会遮挡‘石井人民公社西郊大队泮塘第三生产队’的字样,保留各阶段历史印记,也不会影响村民开展集体活动。”江伟辉表示。

在多方的参与中,项目还培育出“翻屋企”社区营造公益组织,如今“翻屋企”的工作室仍在古村中,每周一到周五都有工作人员驻场服务,这个周末他们将组织一场古村寻宝的活动,增进社会面对古村的了解。泮塘社区设计师、象城建筑规划设计(广州)有限公司主创建筑师李睿介绍,历史上,泮塘所在区域不是西关,而是西郊,它是一个处在城区边缘的多姓宗族聚居村落,在城市和郊区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于传统耕读村落的特点。7年来,社区规划师蹲点式观察村民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收集反映居民诉求,增进居民邻里关系,开展社区营造工作。“经过各方努力,我们看到,从老一辈的叔父接棒,村里的中青年渐渐自发参与甚至主导村中公共事务,比如每周五晚一些青少年会来到三官庙旧址练武术,村里还有了青年号龙船,一些中青年还会自发设计文创产品,做在地文化传播、导览的尝试。”他说。

永庆坊:全国率先制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利用消防审验制度

与泮塘五约临近的永庆坊,也进行了微改造,并成为广州最火的文旅地标之一,但其空间形态不同,改造的路径也不同。在20世纪30年代,永庆坊所在的恩宁路已是城市聚集区,是近代广州粤剧曲艺、武术医药、民间手工艺等传统文化传承最密切的地区之一,保留传统西关城区生活景象。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修缮活化利用项目探索多元产权下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保护规划于2016年12月正式启动,实施方案于2018年3月启动,成为广州市26片街区中首个开展实施方案的试点地区。

江伟辉认为,永庆坊作为试点项目,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改造模式上,项目探索了现状多元产权结构与复杂土地模式下的街区保护与活化新路径。

针对地区复杂的历史情况,项目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多方参与、利益共享”机制,通过BOT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及运营,拓宽保护利用资金渠道,解决国有历史用地盘活问题,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国有历史用地出租,由政府解决前期用地的征迁、制定保护及利用的相关控制问题,企业出资对用地进行投资、建设、运营,解决了一般改造中产业运营无法持续的问题。

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建筑现代适用性改造上,该项目在全国率先制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利用消防审验制度,支持历史街区建筑功能活化利用。恩宁路社区设计师、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执行规划师劳楚静说,片区原本是居住建筑,要转为经营场所、导入产业,才能带来活力,但老旧街区横街窄巷的特点、保护街巷肌理的要求,导致根本无法执行现有消防要求,如防火间距、防火墙、安全疏散通道、消防救援等。为推进该项目,2019年11月广州编制出台《关于加强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老旧小区既有建筑活化利用消防管理的工作方案》,并印发《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防火标准》,制定对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审批“一事一议”的论证方式,破解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审批、设计、审查难题。在设计方面,项目也通过统筹编制合理利用总体方案、因地制宜分类开展消防设计、信息化技术提升区域火灾预防和救援能力等方式,破解历史建筑消防难题。

“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要因地制宜,产业导入不可能一步到位,永庆坊也发生了多轮的业态更新迭代,最后留下一批比较适应环境的业态。”在产业导入方面,除了市场的大浪淘沙,江伟辉介绍,政府层面还制定功能业态分区规划与产业正负面清单,出台《永庆片区微改造建设导则》《永庆片区微改造社区业态控制导则》,使得现有业态与整个历史文化街区协调。

“从最早的保护规划、实施方案,到实施过程的程序设计和控制,到后面单体建筑的设计、实施,我们在永庆坊探索出一套流程,为荔湾其他13片历史文化街区提供参考。”江伟辉表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