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山遗址:黑龙江畔的万年文明密码
小南山遗址:黑龙江畔的万年文明密码
2015年,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掘,揭开了一个震惊考古界的重大发现。这里不仅出土了东亚地区最早的玉器,还将人类用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这个位于乌苏里江畔的小山丘,以其丰富的考古发现,正在改写我们对古代文明的认知。
一座见证万年历史的孤山
小南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是一座海拔百米的马鞍形小山。这里不仅是黑龙江省乌苏里江流域最早的古代遗址,更是目前我国最东端、纬度最高的远古遗址。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34度1分16秒,北纬46度47分13秒,距今已有15000余年的历史。
小南山遗址最早于1958年被发现,但直到2015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才开始对其进行连续发掘。经过数年的考古工作,这里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和玉器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玉器的发现。
东亚最早的玉文化圣地
小南山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提供了东亚地区系统用玉的最早证据。遗址中出土的玉器总数已超过200件,种类包括玦、环、管、珠、扁珠、璧饰、锛形坠饰和玉斧等,构成了已知中国最早的玉文化组合。
这些玉器上多见砂绳切割技术留下的弯曲条形痕迹,是目前世界最早的发现。这种制玉技术后来成为红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艺,可以说是在这里奠定了中华玉器文化早期蓬勃发展的技术基础。
万年文明的多重证据
除了玉器,小南山遗址还发现了距今13000年的早期陶器。这些陶片火候较低,夹砂,内外有压印草痕,为研究北方陶器的产生提供了新证据。过去提到早期陶器,资料一般都在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的中国地势第三阶梯的丘陵地区,而今在极东极北的乌苏里江边也发现了13000年以前的陶器,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更新世末期乌苏里江流域人群活动的立体画面。
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一处距今9000年左右的大规模史前墓地。墓葬的墓坑大小不一,人骨保存不佳,随葬有石、玉、陶器。墓葬上方均有封土积石,其积石的方式又有所不同:南部以单体封石为主,即每座墓葬各有自己的积石封墓;北部则以整体封石为特点,所有的墓葬都被压在同一石堆之下,仅直径5厘米以上的石块就有13000余个,最大者近200公斤,总重量达14吨多。这个发现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也表明僻居东北一隅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群,已经有了不落后于中原地区的社会形态。
东北亚考古的重要里程碑
小南山遗址的发掘成果,使我国在东北亚考古学研究方面有了可以同俄罗斯、日本对话的材料,结束了相关研究一直是国外的专利的状况。据研究,小南山一期遗存陶器中的梳齿纹和器物口沿及上部饰纹的风格在乌苏里江上游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以及孔东文化中也有体现,但小南山陶器上的纹饰和构图更加简单;一期遗存中的双面尖状器是黑龙江下游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奥西波夫卡文化中最流行的器物,因此小南山遗址的早期遗存填补了奥西波夫卡文化和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及孔东文化之间的空白,代表了一支以往未被识别出的新的考古学文化。小南山二期遗存文化特征与俄罗斯境内的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相同,这是在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具有明确层位关系的此类文化遗迹,扩展了该文化分布的南界。
2019年10月7日,小南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5月,小南山遗址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小南山遗址考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其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重要地位的认可。
小南山遗址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的认识,更为研究东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互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座见证了万年历史的小山丘,正在以其独特的考古发现,讲述着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