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麦门冬汤: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麦门冬汤: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

引用
1
来源
1.
https://cloudtcm.com/formula/221

麦门冬汤是一种源自《伤寒杂病论》的传统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肺胃阴虚引起的各种症状。该方剂由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半夏和大米组成,具有滋阴润燥、降逆下气的功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麦门冬汤在治疗新冠后遗症等方面的应用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麦门冬汤的组成与功效

麦门冬汤由以下六味中药组成:

  • 麦门冬
  • 人参
  • 甘草
  • 大枣
  • 半夏
  • 大米

该方剂的主要功效包括:

  • 滋养肺胃,降逆下气
  • 治疗肺阴不足引起的咳嗽(尤其是干咳)、痰咳不出、气上逆、口干舌燥、咽喉干燥等症状
  • 改善胃阴不足引起的呕吐、口渴等症状

方剂分析

寒热属性分析

麦门冬汤的组成药物中,麦门冬、大米、大枣具有滋阴润燥、补益脾胃的性质,偏向寒凉;人参则能大补元气,性偏温热;半夏则性温,燥湿化痰;甘草则性平,具有调和诸药、缓解药性的作用。整体而言,麦门冬、大米、大枣的寒性占据主导,人参、半夏的温热性则在其中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

因此,从寒热比例来看,此方剂虽然寒性药物略多,但因有温热药物的加入,整体而言并非极寒之方。由于“热性指数”为11,“寒性指数”为9,热性略高于寒性,但差距并不明显,显示此方剂的寒热偏性并不明显,相对较为平和,以滋润为主的同时,兼顾了温补。

归经分析

麦门冬汤主要针对肺经、胃经、脾经及心经的异常进行调理。从经络辨证的角度来看:

  • 肺经异常:麦门冬汤中,肺经的比例最高,显示此方主要针对肺经的虚损或阴虚问题。可能出现的症狀包括干咳、咽喉干燥、声音嘶哑等。由于比例为0.288,属于中高比例,因此此方在肺经的调理上扮演重要角色。
  • 胃经异常:胃经的比例次高,表示此方对胃经的异常也有调理作用。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胃部不适、口干舌燥、食欲不振等。由于比例为0.281,属于中高比例,显示此方对于胃经问题的调理有一定的效果。
  • 脾经异常:脾经的比例偏中,表示此方对脾经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消化不良、疲倦乏力等。由于比例为0.237,显示此方对脾经虚弱问题具有辅助调理作用。
  • 心经异常:心经的比例最低,显示此方对心经也有影响,但相对较小。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心烦、失眠等。由于比例为0.194,显示此方对心经问题的调理为辅助性质。

综上所述,麦门冬汤主要针对肺经及胃经的虚损问题,并兼顾脾经和心经的调理,可适用于肺阴虚、胃阴虚或脾胃虚弱所导致的相关症状。

各味药物的作用

  • 麦门冬:作为君药,性寒味甘,入心、肺、胃经,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麦门冬的寒性可以清热降火,甘味则能滋养阴液,使津液充沛,改善口渴、咽干等不适。同时,麦门冬亦可润肺止咳,缓解因肺燥引起的咳嗽、气喘等症狀。其入胃经,亦能养胃生津,缓解胃阴不足所致的胃痛、口干等症狀。
  • 人参:作为臣药,性温,补气益脾,能温补脾胃,助药力吸收,使麦门冬之阴液更易到达肺部,达到滋阴润肺之效。此外,人参亦能增强体力,与麦门冬相辅相成,更能达到治疗阴虚燥咳之功效。
  • 甘草:作为佐药,性甘平,具有调和诸药、缓和药性的作用。甘草与麦门冬配伍,可以使麦门冬的寒性缓和,避免药性过寒对脾胃造成损伤,更易为人體吸收。同时,甘草还具有补脾益气、和中缓急的功效,与麦门冬相辅相成,可以更好地滋阴润肺、清心除烦,增强治疗效果。此外,甘草还能缓解麦门冬可能带来的口干舌燥等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服药体验。
  • 大枣:作为佐药,味甘性温,具有调和药性、调和脾胃的作用。大枣能中和麦门冬的寒性,避免其损伤脾胃,并增强其滋阴润燥的功效。同时,大枣还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与麦门冬相配,可增强滋阴润肺、养心安神之功效,使疗效更加显著。
  • 半夏:作为佐药,性燥,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能助麦门冬清肺润燥,使药效更显著。同时,半夏还具有和胃降逆的作用,能缓解胸闷气逆、恶心呕吐等症狀,与麦门冬共同作用,更能改善因肺燥津伤导致的呼吸道不适。
  • 大米:作为使药,性味甘平,能补中益气与和胃。大米在方中作为佐药,用以保护胃气,防止其他药物过于寒凉或辛燥而损伤脾胃。此外,大米还能增加方剂的口感,使患者更容易接受。

麦门冬汤的历史与现代应用

麦门冬汤源自汉朝的《伤寒杂病论》,原文提到:“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后世医家认为这是肺部虚热,由肺胃津液枯竭所引起的证候。

此方主要功用,就是“滋养肺胃,降逆下气”,针对“肺阴不足”所引起的咳嗽(主要是干咳)、痰咳不出、气上逆、口干舌燥、咽喉部位喉咙干燥、手心脚心发热、舌红少苔,脉虚数。有些人因为“胃阴不足”,会出现呕吐、口渴口渴时,也可以运用此方改善。这是因为肺阴不足,常常是因為肺胃阴津耗損,虚火上炎所引起。津伤则阴虚,阴虚则火旺,火旺必上炎,以致肺气上逆,于是发生咳逆上气。尤其是流行性感冒、或是新冠病毒感染之后,體內餘熱造成肺部津傷,已经是常見的病程現象。

外感热病之后最容易出现肺阴不足证

这种状况是起初有痰,但是痰咳不出來,隨之口干舌燥,心胸烦热。除了外感之外,如果一个人长期“胃阴不足”,造成长胃气不降而升,会感到想要呕吐,同样也会口渴,这也是阴津亏损的现象。这种肺阴不足的现象不能拖延,时日一久时会导至肺叶萎縮,出现更多器质性病变。

麦门冬甘寒清润,入肺、胃两经,有养阴生津,滋液润燥,并清虚热之功,佔本方的比重非常大。古人认为,麦门冬的功用与好处实在太多了,用量比例要大才可以灭除体内之火!

《本草新编》提到“麦门冬瀉肺中之伏火,清胃中之热邪,补心气之劳伤,止血家之呕吐,益精强阴,解烦止渴,美颜色,悦肌膚,退虚热,解肺燥,定咳嗽,真可持之为君……不用麦冬之多,则火不能熄矣。”

方中配合人参补中益气,上润于肺。加上甘草、大枣、粳米性平甘润,和中滋液。半夏辛温,加入小量的半夏可以降逆化痰。这些中药配合,可使肺胃阴复,逆气得降,中土健运,身体自然康复。

若从中医哲学的角度来看,此方除了滋阴之外,是“培土生金”(健脾胃养肺)的中药方剂。因此在每次感冒之后通常要服用几天,以达到收尾目的。

麦门冬汤的加减法:阴伤甚者,加沙参、玉竹等。咳逆较甚者,加百部、款冬花等。呕吐较甚者,加竹茹、生姜等。方中人参亦可用西洋参代,則益气养阴之功更佳。

本方现代常用於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砂肺、慢性肺纤维化、慢性咽喉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糖尿病和干燥综合症等,辨证属于肺阴不足或胃阴不足者。

另带一提的是,“竹叶石膏汤”也是作为清除病后余热,益气生津降逆之方。清代医家张潞认为,麦门冬汤是“竹叶石膏汤”加减变化而来,是此方移除竹叶、石膏,加上麦门冬数倍,再加大枣而成。

麦门冬汤对后世方剂的影响很大。在汉朝之后麦门冬汤之后,后世制订的同名异方多达104种,都是以麦门冬汤变化加减而來。麦门冬汤和清代温病学家的有关养阳方剂有著密切的传承关系。传统认为“伤寒派”对于“阳虚”的论述较为完備,而清代温病学家对于“阴虚”的论述较为完備,所研发的“沙参麦冬汤”就是一例。

现代常用於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矽肺、慢性肺纤维化、慢性咽喉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呕吐、糖尿病和干燥综合症、脑膜炎后遗症等,辨证属于肺阴不足或胃阴不足者。

传统服药法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

注意事项及副作用

肺痿病,有虚热与虚寒之分。属于虚寒者,不宜使用本方。

现代药理研究

  1. 降血糖作用:研究发现对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其作用强弱依次为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麦门冬汤≥八味丸,人参汤≥五苓散,对于KK-CA小鼠在绝食条件下,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麦门冬汤等作用明显,而八味丸、五苓散的效果弱,然而在非绝食条件下,则以八味丸的降糖作用为强,其他方剂之间未见差别。

  2. 镇咳作用:麦门冬汤的镇咳作用进行探人研究。首先是對速激肽的拮抗作用,認為該方的鎮咳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抑制和拮抗炎症性咳嗽誘發遞質的產生及游離相關。麥門冬及其主要成分Ophiopqonin,可抑制由P物质引起的呼吸道炎症所致咳嗽,及Phosphoramidone引起的咳嗽,而可待因則無此作用。

  3. 抗过敏作用:麦门冬汤对脱颗粒及组织胺游离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效果,此效果的强度与对脱颗粒剂及组织胺游离有抑制效果的色甘酸二钠相仿。

  4. 促进唾液分泌作用:研究比较健康者、支气管炎患者与干燥综合症患者服药前后的情况,进行唾液分泌试验、泪液分泌试验。结果发现麦门冬汤有促进唾液分泌效果。

麦门冬汤的经络型态

外感热病后的经络型态,常与夏季铁三角经络习型态类似,或是夏季外感后,容易出现麦门冬汤证。2022年6月,某会员回报在新冠确诊后5天,就出现喉咙干痒、咽喉部严重干燥,感觉有一點痰却咳不出,喉咙痒痒一直想要咳嗽,严重口渴,走路时明显有感觉胸部微喘。服用麦门冬汤2天后,症狀消失90%以上。

在服用麦门冬汤前经络現象分享如下,從圖上可以清楚看出三焦经與胃经实证,这种现象依照该会员描述,已經持续数天以上。

适用于“麦门冬汤证”的经络型态

相同名称方剂

  1. 麦门冬汤,出处:《扶寿精方》。组成:黄芩、黄连。主治:咳嗽。

  2. 麦门冬汤,出处:《慈幼新书》卷首。组成:麦冬、黄芩、茯苓、淡竹叶。主治:妊娠子烦,心常惊悸。

  3. 麦门冬汤,出处:《痘疹传心录》卷十五。组成:当归、芍药、麦门冬、生地黄。主治:痘疹。便实燥渴,津液不足,血枯不荣。

  4. 麦门冬汤,出处:《简明医彀》卷三。组成:麦冬1钱,天门冬1钱,远志1钱,当归1钱,白芍药1钱,生地黄1钱,人参1钱,黄耆1钱,牡丹皮1钱,阿胶1钱,藕节1钱,炙草1钱。主治:思虑伤心,吐血衄血。

  5. 麦门冬汤,出处:《济生》卷三。组成:麦门冬(去心)1两,橘皮(去白)1两,半夏(汤泡7次)1两,白茯苓1两,白术1两,人参半两,甘草(炙)半两,小麦半合。主治:霍乱已愈,烦热不解,多渴,小便不利。

  6. 麦门冬汤,出处:《活幼心书》卷下。组成:麦门冬(去心)3钱,乾葛3钱,人参(去芦)2钱,赤芍药2钱,升麻2钱,赤茯苓(去皮)2钱,甘草2钱,石膏末5钱。主治:斑疹热毒,头痛烦闷,狂渴妄语。麻疹内外热盛,色紫黑者。

注意:以上所有信息仅供学术研究使用,任何医疗行为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