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到2024,春晚表演艺术的变迁之路
从1983到2024,春晚表演艺术的变迁之路
从1983年首届春晚的电视直播开始,到2024年春晚的创新呈现,春晚节目经历了巨大的变化。1983年,首届春节联欢晚会以现场直播形式在央视播出,标志着春晚进入电视直播时代。伴着“春晚”这道年夜饭上的“大菜”,观众开始熟悉了一首喜气洋洋、中国韵味十足的乐曲——《春节序曲》。这首曲子比大家耳熟能详的《难忘今宵》(1984年首登央视春晚)在春晚的舞台上的历史还要早一年。直到现在,每年春晚的时长与节目风格或有变化,但无论如何,《春节序曲》都会准时响起,成为人们欢度春节时的标配音乐。
在节目形式上,早期的春晚以歌舞、戏曲为主,而近年来则更加多元化。2025年春晚以“共同的春晚 共同的年”为主题,创新性地融入了更多非遗元素,并以春节文化为纽带促进国际人文交流。其中,聚焦“中国建筑”的《栋梁》节目,以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古建筑珍贵手稿为基础,制作成三维立体建筑模型,运用XR等技术展现中国古建文化,成为总台春晚继“中国色彩”“中国纹样”之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次创新性表达。
在艺术表现上,春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早期的春晚主要以歌舞戏曲为主,而近年来则更加注重科技元素的融入。2024年春晚运用了虚实融合超高清制作系统,采用“XR+数字孪生+VP”融合拍摄,打造无限延展的虚拟舞台空间。同时,今年春晚首次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通过AR虚拟技术、AI语音技术等,满足不同群体的观看需求。
在社会影响方面,春晚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使命。它不仅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文化“年夜饭”,更成为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2024年春晚覆盖200个国家和地区的2100多家媒体,2025年春晚将覆盖2600多家海外主流媒体。通过“全球伙伴”等媒体合作机制,不断扩大海外“朋友圈”,持续擦亮总台春晚这一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人文交流的“金名片”。
在文化内涵方面,春晚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满足了观众的文化情感需求。以赵雅芝为例,她在2025年新春期间被多家卫视邀请参演,其经典角色“白娘子”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传统故事的怀旧情绪,更引发了公众对经典文化的反思和再认识。这种现象背后,是现代观众对文化情感深度寄托的需求,充分展现了当代人对历史及其传承的高度关注。
四十多年来,春晚见证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成为表演艺术发展的缩影。每年的春晚节目都在不断创新,从传统歌舞到现代科技的运用,无不体现出表演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未来,春晚将继续发挥“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优势,为全球观众奉献更多精彩的春节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