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炒饭吃进ICU?警惕“炒饭综合征”!(关于蜡样芽孢杆菌)
一碗炒饭吃进ICU?警惕“炒饭综合征”!(关于蜡样芽孢杆菌)
近日,广东江门一名50岁男子因食用隔夜炒饭而引发“炒饭综合征”,被送至医院时已严重休克,心脏、肝肾等脏器功能开始衰竭。经ICU医务人员抢救,该男子最终脱离生命危险。这一案例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提醒人们警惕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炒饭综合征”是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食源性疾病,这种细菌多见于室温下长时间放置的米饭或炒饭中。其主要症状包括:
呕吐型:潜伏期为0.5-5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可能伴有头晕、四肢无力。
腹泻型:潜伏期为2-36小时,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腹部痉挛和疼痛。
严重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全身性症状,偶可引起眼疾、脑膜炎和脓毒症等,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预防“炒饭综合征”,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避免长时间放置:避免将食物长时间放置,特别是米制品和其他易滋生细菌的食物,最好现做现吃。
妥善保存:隔夜食物应妥善保存。建议使用密封容器存放,并放置在阴凉通风处或冰箱内。
彻底加热:在食用隔夜食物前,应彻底加热煮透,这样可以有效杀死蜡样芽孢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厨具和餐具的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除了隔夜饭,以下4种隔夜食物也应避免食用:
绿叶菜:蔬菜煮熟后,若长时间放置或储存不当,易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实验发现,芹菜、油麦菜、空心菜等绿叶菜,经过炒制后,放置在25℃的常温环境下保存,24小时后,亚硝酸盐含量可达到惊人的0.1g/kg以上。通常,成人摄入0.2g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且病情发展迅速,2小时即可能死亡。
海鲜:虾、蟹等海鲜产品本身可能携带多种细菌,常规的烹饪方法难以将细菌彻底消除。若不及时食用,细菌会迅速繁殖并可能产生毒素,引起胃肠道不适,甚至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木耳、蘑菇:一般来说,干制的木耳和菇类,不论是室内栽培或野外采集,其亚硝酸盐含量相对蔬菜更低。不过,一旦食材在室温下泡发过久,或煮熟后放置时间较长,不仅会促使亚硝胺的生成,还可能产生米酵菌酸毒素,严重可致死。
溏心蛋:比起熟透的白煮蛋,不少人偏爱半生不熟的溏心蛋。但这种半熟的鸡蛋往往杀菌不够彻底,可能含有沙门氏菌等多种致病细菌,久放就更易滋生细菌,食用后会危害肠道健康。
专家提醒:一旦食用隔夜食物后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