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推出新方案应对高温:构建通风廊道系统,打造“会呼吸”的城市
重庆推出新方案应对高温:构建通风廊道系统,打造“会呼吸”的城市
近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联合17个市级部门印发《重庆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通过构建城市通风廊道系统来缓解中心城区的高温问题。这一方案的出台,标志着重庆在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城市宜居性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重庆高温之困
重庆素有“火炉”之称,其高温问题由来已久。这主要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四周被山脉环绕,形成典型的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同时,重庆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少云,太阳辐射强烈。加之年平均相对湿度高达79.9%,高湿环境让人感到更加闷热不适。此外,作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大都市,重庆的城市热岛效应显著,进一步加剧了高温问题。
创新方案:构建通风廊道系统
为破解高温难题,《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构建城市通风廊道系统。具体措施包括:
禁止在城市通风廊道上新建高层建筑群:高层建筑群会阻碍空气流通,形成“城市峡谷”效应,加剧热岛效应。通过限制高层建筑的建设,可以确保空气流通畅通。
加强沿江立体开发建设管控:重庆两江环抱,长江和嘉陵江是天然的通风廊道。通过严格实施规划退距,保持江面开阔,确保主通风廊道畅通。
打通临江风廊和临山风廊:结合老旧片区改造,打通阻碍风流通的建筑,让江风和山风能够顺畅进入城市内部,降低局部温度。
控制街区风口率:街区盛行风上游的建筑间口率不宜大于60%,以确保足够的空气流通空间。
增加绿化,减少硬化:保持山坡绿化,减少土地硬化,增加冷空气源头输送,合理规划临山建筑布局,降低山谷风的输送损耗。
预期目标与科学支撑
根据《方案》设定的目标,到2025年,重庆中心城区的热岛比例指数将较2020年降低5%以上,全面完成“四山”违法建设清除和整治工作。这些目标的设定,是基于详细的科学评估和论证。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方案是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的重要举措。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山地,气候环境复杂,气候变化脆弱性高。方案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其他城市的探索与借鉴
在应对高温问题上,其他城市也在积极探索。例如,上海通过多部门协同,建立了健康风险预测系统,入选WHO《COP29 气候变化与健康特别报告》。上海的健康风险预警信息已纳入城市“一网通管”平台,通过精细化气象观测和预报,实现了从传统天气预报向基于场景的智能服务转变。
创新示范意义
重庆市此次推出的《方案》,不仅体现了对城市高温问题的高度重视,更展现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创新思维。通过构建通风廊道系统,重庆正在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地理特点的气候适应之路。这一方案的实施,将为其他面临类似问题的城市提供宝贵经验。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高温问题已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重庆此次推出的创新方案,不仅体现了对城市高温问题的高度重视,更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治理,构建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是每个城市都需要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