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京剧冬皇"孟小冬:情断“绝配”梅兰芳,情寄“知己”杜月笙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京剧冬皇"孟小冬:情断“绝配”梅兰芳,情寄“知己”杜月笙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TVRQGAE0548I7LD.html

孟小冬,被誉为"京剧冬皇"的传奇女须生,她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从与梅兰芳的"梨园佳话"到与杜月笙的"知己之交",孟小冬的故事如同她所演绎的京剧一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1933年,天津《大公报》报纸头版,连登三天的《孟小冬紧要启事》轰动一时。"启事"写道"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随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
从"启事"中,我们能够看出,当时孟小冬对这段"梨园佳话"早已心灰意冷。而且,她对于"名分"非常重视,毕竟这位京剧史上第一位女须生,被无数戏迷奉为"京剧冬皇"的"女神"孟小冬怎么甘愿成为一位不被承认的"梅"家人呢。
除了曲艺爱好者,后来很多人知道并了解孟小冬,大多是从陈凯歌《梅兰芳》开始的。陈凯歌当年在电影筹备期间,翻阅了大量资料,在他看来"梅孟"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
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梅兰芳对待感情仍然需要作多方权衡,对待孟小冬的态度想必也是存在很多"无奈之举"。只不过,后世很多关于梅兰芳的许多著作中,"梅孟之恋"均未见只言片语。也许,正因为他们之间的感情存在很多难以言说的"复杂性",于是索性一字不提。
我想,这不能代表,梅先生的戏迷对这段感情"不看好",或者觉得这段过去"不光彩",影响梅先生的声望。更多的可能是,京剧研究者出于对梅兰芳、孟小冬二位先生感情的尊重而刻意为之。
"梅孟之恋"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正如,孟小冬"启事"所说,当时年轻,同意这段感情很多成分是出于介绍人的撮合,这是偶然的部分。而"介绍人"并非指一人,可以说,有"梅党"的推进和舆论的影响,仿佛命运安排了彼此这段相遇,这是必然的部分。

王明华
梅兰芳原配夫人是王明华,可惜在生育一儿一女之后做了绝育,没成想孩子们后来双亡,梅兰芳肩负传承使命,必须再娶一位夫人。
梅兰芳、福芝芳与孩子们
梅兰芳的第二位夫人便是福芝芳。福芝芳当时是"梅党"选中的人,他们觉得旦角福芝芳背景简单,家中只有一位老母,并无其他强大的社会背景,婚后不会让梅党利益受损。
福芝芳当年入门时,并非"妾",而是与王明华同为夫人。这样的待遇和地位,"梅党"本以为可以利用这份"恩情"控制福芝芳。没想到,福芝芳却是一心为梅家操持,远离"利益"纷争,并且对梅兰芳的大事小事把控得很好,使得某些人"利益受损"。

为了制衡福芝芳,这些人便一心撮合了梅兰芳与孟小冬的情缘。一次偶然的机会,财政总长王克敏生日堂会,梅兰芳与孟小冬,两位戏曲界最出名的男旦和女须生,搭配演绎生旦对戏《游龙戏凤》,由此启发众人,认为这对"阴阳颠倒"的梨园绝配理应在生活中再续情缘。
福芝芳不是"妾","京剧冬皇"孟小冬又岂可委曲求全呢。正当梅兰芳为此事一筹莫展之际,梅的朋友冯耿光提出"名定兼祧"之说。梅兰芳出身世家,是梅家一脉单传,儿时曾被过继给伯父家,他兼祧两房,为其延续香火。于是,孟小冬所谓的名分就安排在了"伯父"那一边。
1927年,20岁的孟小冬与33岁的梅兰芳结为伉俪,不过他们没有举办仪式,孟小冬搬进了外宅,与福芝芳分开居住。孟小冬"嫁"入梅家之后,便不再登台,偶尔扮上也只为梅郎一人。
02

孟小冬
孟小冬少年成名,天赋异禀。绝佳的骨相容貌,搭上满腔满调的唱腔,唱起老生毫无雌音,可谓不可多得的奇才。沙大风曾评价孟小冬的唱功"在女须生地界,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可说前无古人"
孟小冬生于1907年,父亲孟鸿群是上海梨园的文武老生,她是家中的长女,因出生于冬天,便被唤为"小冬"。5岁开始,跟着父亲初习京剧,11岁跟随师傅仇月祥搭戏班,闯荡无锡等地。13岁回到上海,不仅模样出落得非常标致,功力更是磨练十分深厚,她成为了真正的头牌,在上海各大戏院登台演出。1920年,孟小冬已是上海炙手可热的名角儿,她也成为了第一批灌注唱片的京剧女演员。
上海剧院的后台,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手提花篮前来问候,这个人就是孟小冬一生非常重要的男人,杜月笙。而那时,孟小冬只当这是一位普通戏迷。
经琴圣孙佐臣建议,孟小冬北上闯荡。1925年,孟小冬首次登上京城舞台,凭借《探母回令》一炮而红,从此孟小冬在京剧的发源地开始了自己另一段人生旅途。
孟小冬随即以坤角身份成为京城三大戏院之一的开明戏院的头牌,那时梅兰芳同为开明戏院头牌。梅兰芳周末演出,孟小冬周五演出,两大头牌很长时间并未有过照面。直到冯耿光母亲寿辰堂会上,二人合作,这才见面。而后,财政总长王克敏生日堂会的《游龙戏凤》,成为了二人奇妙情缘的开端。
婚后,孟小冬与梅兰芳曾经拥有一段安静幸福的二人时光。一张老照片上,画面中梅兰芳的一个侧影,孟小冬在照片右边提问"你在那里做什么啊"梅兰芳在右边回答"我在这里作鹅影呢"。
仿佛是上天嫉妒这对梨园佳偶,这样甜美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1927年9月,梅孟二人结婚不久,在冯耿光的一次宴会上,一名男子持枪打闹公馆。这名男子名叫李志刚,是孟小冬的忠实戏迷,他要求梅兰芳支付自己5万"精神损失费"。慌乱中,李志刚手枪走火,杀害了梅的好友张汉举,李志刚最终被枭首示众。
轰动京城的血案登上报纸头条,甚至被杜撰成了京剧名角孟小冬的"绯闻"。这件事,对于梅孟二人的感情无疑是冲击。新婚不久,就遇到了这样的事件,放到谁心里都不舒服。
1930年,梅兰芳打算后来借美国之行缓和二人关系,但到了美国,人们发现孟小冬并没有随行。相传是遭到了福芝芳的反对,梅兰芳索性两个人谁都没有带出来。
1930年8月,美国回程途中,梅兰芳接到家中噩耗,抚养他长大的伯母去世了。梅兰芳回国后,梅家操办了隆重葬礼,亲朋友好纷纷前来吊唁。
但是,这样的家族要事,却没有人通知孟小冬。第三天,孟小冬身着素衣,前来吊唁。但是她却被福芝芳挡在了梅家门外。梅兰芳在这件事上,面对怀有身孕的福芝芳,很是为难,他没有为孟小冬说话,孟小冬伤心欲绝。众人面前,"京剧名角"孟小冬颜面尽失。
这件事彻底导致了"梅孟"决裂。孟小冬来到天津,闭门谢客,每日吃斋念佛。孟小冬一别,二人再未相见。
分手后,孟小冬、梅兰芳的共同好友杜月笙出面调停此事。杜月笙提议梅兰芳支付孟小冬4万块损失费,从此二人各自安好。4万块并不是小数目,杜月笙知道梅兰芳一时凑不出,便提出借给梅,但必须由梅兰芳亲手交给孟小冬。1931年,二人分手。1933年,孟小冬登报启事。至此,二人的情感纠缠就此了断。
03

杜月笙、孟小冬
据说,离开梅兰芳时,孟小冬留下"狠"话"今后我要么不唱,再唱不会比你梅兰芳差。要么不嫁,再嫁就要嫁一个一跺脚四城乱颤的人"。这听起来似乎是一句气话,但谁成想,后来孟小冬嫁的确实是一位威震四方的人。
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在此期间孟小冬拒绝登台。但是她没有离开京剧,她拜师京剧泰斗余叔岩,成为余门传人中关门女弟子。
学艺的5年中,余叔岩深受病痛折磨,孟小冬像照料父母一般照料恩师。1943年,余老去世,孟小冬为恩师守孝3年,拒绝一切演出。
孟小冬的再一次登台,便与她人生中另一位重要的男人直接相关,那就是号称第一戏迷,上海滩威震四方的杜月笙。
1947年,上海滩大亨杜月笙借60岁寿辰,在上海中国大戏院举办赈灾义演。以杜月笙在上海的声望,没有"角儿"敢驳他的面子,南北两地名角儿齐聚一堂,这其中就包括梅兰芳和孟小冬。
1947年9月7日,梅兰芳没有演出,他和成千上万的京剧戏迷一样,一早守在收音机旁,等待电台的转播。梅兰芳此前已经连唱4天大轴,这一天,梅兰芳没有演出,当晚大轴是他的"旧相识",是戏迷心中的"京剧冬皇"孟小冬。
梨园戏台,孟小冬已经阔别8年。孟小冬复出,对于无数戏迷而言,是"天大的事"。很多人不远万里飞到上海,只为一睹"京剧冬皇"的风采。这场演出,最高票价50万法币一张,黄牛票甚至炒到了500万,可谓一票难求。
当晚,几乎所有的京剧名角都到场捧场,著名的京剧须生马连良没有位置,只能挤在过道里与人合坐。但这天,唯独梅兰芳没有露面。杜月笙特意将梅兰芳与孟小冬的演出安排开,他知道这二人再见面还是会尴尬。
此次演出极为成功,义演由5天延长至10天,梅兰芳唱了8天,孟小冬唱了2天。自始至终,梅孟二人没有碰面。
义演之后,孟小冬对外宣布,正式息影,那年她40岁。回到北平,平津战役爆发,有一人正在为孟小冬的生命安危担忧。

一天,孟小冬接到了师姐姚玉兰的一封电报,姚玉兰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兰让孟小冬搬至上海,躲避战乱,杜月笙更是租了专机护送孟到沪。
孟小冬到达上海后,住进了杜月笙公馆,从此便再也没有离开过杜月笙。那时杜月笙身体已经抱恙,孟小冬对其悉心照料,杜月笙想听戏时,孟小冬就为他唱上两嗓子。
1949年,孟小冬随杜月笙一家去了香港。1950年,杜月笙打算携带家眷前往欧洲,一天,孟小冬照例服侍着他,悠悠问道"我要是跟你出去,算是你的丫鬟,还是你的女朋友呢",此时,杜月笙甚是欢喜,这意味着,孟小冬终于同意嫁给他了。

1950年秋,43岁的孟小冬与63岁的杜月笙结婚。这一次,孟小冬终于有了名分,即便是杜月笙的第五房夫人,但也是拥有仪式、昭告天下的名分。
有人说,孟小冬嫁给杜月笙是为了报恩,因为一次次在孟小冬危及时刻,杜月笙都会慷慨解囊,并且关怀备至。杜月笙,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一个"好人",他甚至为了生意在宋子文家门口放过炸弹,在上海滩想要娶什么样的女人,想必都不困难。
但是,杜月笙对孟小冬非常尊重,不仅尊重她的戏,更尊重她的人。无论是在解决梅孟婚姻纠纷,义演演出安排,劝说她来上海,乃至最后昭告天下的名分,杜月笙明白孟小冬需要什么,更用孟小冬接受的方式付出和给予。

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威严的汉子内心里藏着如此这般柔情。所以,与其说杜月笙是孟小冬的恩公,莫不如说这是她的知己。
孟小冬的追求者中,钱、权在杜月笙之上的大有人在,孟小冬经历了上一段太过"出名"的婚姻之后,她更加看重真心与尊重,杜月笙恰恰是这么适合的一个人。
一个是青帮大佬,一个是京剧名角,晚年携手相伴,形影不离,孟小冬的第二段情缘,与之前相比,更加传奇,亦更是一段佳话。
04

孟小冬与杜月笙婚后一年,杜月笙就去世了,44岁的孟小冬没有再嫁。剩下的岁月,她通过画画、赌马、打牌等打发时间,偶尔收徒教学。
1961年梅兰芳去世,孟小冬惋惜"他的自然生命结束了,可他的艺术生命或许还没有结束"。从那以后,孟小冬一生,与其情感纠缠的两个男人,都已经离世。
孤傲一生的孟小冬,直到晚年遵守承诺,再未登台。1967年,孟小冬移居台湾,1977年于台北逝世,享年70岁,张大千为其墓碑题字"杜母孟太夫人墓"。
有人说,孟小冬"错爱"梅兰芳,若不是用情至深,又岂会伤心入骨。有人说,孟小冬"报恩"杜月笙,若不是被其情义打动,又怎会扶持直至终老。
一世孤傲的孟小冬,色艺双绝的"京剧冬皇",一生绕不开的两段情缘,至情至性的传奇人生,无论是"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她的"广陵绝唱"必将代代流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