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作小说版权争议:人与AI的创作边界在哪里?
AI创作小说版权争议:人与AI的创作边界在哪里?
近日,某网络小说平台要求签约作者签署补充协议,允许将作品用于AI模型训练,引发作者强烈抗议。这一事件再次将AI创作小说的版权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版权归属争议:人与AI的博弈
AI创作小说的版权归属,是当前争议的核心。一种观点认为,AI生成的内容不具有独创性,不应享有版权。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洪波表示:“没有人类深度参与的人工智能生成物不应该有著作权。”
然而,随着AI技术的进步,其生成内容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简单否定其版权价值已难以服众。北京植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时萧楠指出:“AI生成的内容是否属于作品,关键在于其是否体现了足够的独创性。”
法律空白:监管与技术发展的赛跑
目前,我国著作权法尚未对AI生成物的保护作出明确规定。这导致在司法实践中,相关案件的裁决存在较大争议。
2019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在“菲林律所诉百度公司”一案中,认定AI生成内容不属于自然人创作,因此不构成作品。但2023年,在国内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侵权案中,涉案AI生成图片却被认定为“作品”。
这种司法实践中的不确定性,凸显了现有法律体系在面对AI生成内容时的局限性。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著作权庭庭长谭海华表示:“从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目前给予AI技术合理的、免费的使用权是合适的。”
平台与作者:利益冲突与合作可能
对于网络文学平台而言,AI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创作成本,提高内容生产效率。但这也引发了作者的担忧。一位网文作者表示:“我担心我的小说被AI吸收后率先输出相似内容,系统反过来判定是我抄袭。”
作家蒋胜男认为,平台不应试图用AI取代作者,而是应该让AI成为辅助工具,帮助作者提升创作效率和质量。她建议:“作者可以将AI作为一种新型工具,用来检查错字漏字,或者整理大纲。”
未来展望:构建和谐共生的创作生态
面对AI创作带来的挑战,专家建议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洪波建议:“AI数据投喂、大模型训练等场景涉及大量版权作品,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需细化AI合理使用的场景和范围。”
同时,行业自律也至关重要。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上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行业自律倡议》,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指引。多位网文作者表示,愿意在保护版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AI,发挥人类作者和AI的长处,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包容、谨慎、接受、驾驭。保持开放的态度,终身学习,迎接明天的挑战。”网文作者杨千紫的话,或许代表了大多数创作者的心声。在AI与人类创作共生的时代,只有通过法律、技术和伦理的共同治理,才能实现创作生态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