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河西走廊上演“光伏+”绿色变革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河西走廊上演“光伏+”绿色变革

引用
1
来源
1.
https://cj.sina.cn/article/normal_detail?url=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12-12/doc-inczffqi2855651.shtml

河西走廊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已成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从光伏治沙到牧光互补,从光热储能到产业链创新,河西走廊正在上演一场以"光伏+"为核心的绿色变革。

河西走廊光伏发电规模持续扩大

今年上半年,甘肃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为2751.4万千瓦,同比增长69.88%;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为232.7万千瓦。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地势平坦开阔,年日照时数超过2500小时,辐射强度大。1至11月,河西走廊光伏发电量达260.50亿千瓦时,占全省光伏发电量的83.80%;截至11月底,河西五市光伏装机容量2439.42万千瓦,占全省光伏装机的81.21%。

"光伏+"模式创新实践

光伏治沙:绿色屏障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武威市毗邻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一块块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们不仅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更为这片土地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同时,光伏板下种植了梭梭、沙蒿、沙米等耐旱植物,形成了固沙生态屏障,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增收渠道。

据甘肃武威园区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克伟介绍,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规划占地面积50万亩,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园区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260.25亿千瓦时,年产值75亿元,上缴税金5亿元。

牧光互补:农业与光伏的完美融合

张掖市甘州区已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24项39845.71千瓦,已建成并网发电619.95千瓦,这些项目通过光伏板与农业、畜牧业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其中,张掖市农发集团的牧光互补项目正成为当地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

该牧光互补项目位于甘州区明永镇下崖村,它为当地畜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光伏板下建设了养殖圈舍,为牛羊提供了遮阳挡雨的场所,同时,光伏板产生的电能也为养殖场的运营提供了电力支持。

“牧光互补项目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独特的‘板上发电、板下养殖’模式。光伏发电板安装在养殖圈舍的屋顶上,利用太阳能发电,而圈舍内则进行畜牧养殖。这种模式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实现了低碳环保,还充分利用了棚上棚下的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光伏发电为养殖场提供了清洁、稳定的能源供应,降低了养殖户的用电成本,进一步提高了养殖效益。”张掖市农发集团总经理党致斌介绍,该项目的实施丰富了下崖村村集体公司的经营业态,为提高村集体收入、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牧光互补项目还带动了周边农牧加工企业的发展,缓解了季节性用电高峰需求,为群众增收提供了新渠道。

光热储能:破解光伏发电稳定性难题

光伏发电受日照强度、天气变化等因素影响较大,如何解决发电的不稳定性和弃光问题成为了行业内面临的一大挑战。敦煌首航高科的100MW熔盐塔式光热电站,作为国内首个百兆瓦级光热电站,通过其配置的熔盐储能系统,实现了24小时连续发电,为电网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

该光热项目通过其独特的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技术,为光伏项目在电力输出稳定性上的不足提供了良好的补充。据敦煌首航公司总经理刘福国介绍,该项目装机容量为100兆瓦,年发电量可达3.9亿千瓦时。

“光伏发电只能在白天进行,且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波动性强。而光热项目则可以通过配备储能系统,在阳光充足时将多余的热量储存起来,在需要时(如夜间或光照不足时)释放热量发电,从而实现24小时连续稳定发电。这种储能与调节能力,使得光热项目能够平抑光伏电站的波动性,提高整个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刘福国介绍,光热发电具有连续、稳定输出的特点,与光伏发电相比,能够在夜晚或阴天等光照不足的情况下继续发电,从而有效弥补了光伏发电的间歇性。

产业链创新:破解成本难题

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特殊,运输等成本较高,如何降低光伏产业的成本,成为了另一棘手问题。6月22日,太阳能光热联盟理事单位——甘肃凯盛大明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太阳能光热和光伏发电用聚光材料及深加工项目一期二线在玉门经济开发区点火投产,标志着甘肃首条光伏玻璃生产线建成投产。

光伏玻璃对透光率要求极高,是光伏组件主要辅材,广泛应用于建筑幕墙、光伏屋顶、遮阳、太阳能发电系统等众多领域。广阔的市场空间孕育着巨大的需求,技术的不断进步也积蓄着升级的动力。

据凯盛大明玻璃制造部总监田文龙介绍,国内光热发电企业所需的光热超白浮法玻璃一直依赖进口,凯盛大明围绕这项“卡脖子”技术进行攻关,突破了料方壁垒、设备壁垒、工艺壁垒三大壁垒,反射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0.3%,实现进口替代,确保我国光伏组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光热反射镜产品企业。凯盛大明每天可生产玻璃材料12000重箱,600吨,产品供应西北五省及西南、华南地区。

凯盛大明以光伏、光热玻璃为核心,从矿山开采、矿石加工、矿料提纯到新能源玻璃生产,再到新能源玻璃的后端加工,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将薄薄一片玻璃发展成为潜力无限大的“高精尖”大产业,构筑光伏、光热玻璃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实现了光热玻璃全产业链贯通,从而更好地降低了相关企业的运维成本。

据了解,为了促进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甘肃省建立了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光伏产业提供融资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甘肃省还通过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方式,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据甘肃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发布的信息,甘肃省属企业已形成包括100万千瓦逆变器等光伏发电装备产能在内的多项新能源装备制造产能,进一步推动了光伏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