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发布最新数据:全国耕地面积达19.29亿亩
自然资源部发布最新数据:全国耕地面积达19.29亿亩
自然资源部最新发布的《2023年中国自然资源公报》显示,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29亿亩,比2022年增加1120.4万亩。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我国耕地保护工作的显著成效,更折射出国家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重大转变。
政策推动:耕地保护的新机制
耕地面积的增加,首先得益于政策的有力推动。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是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的重要改革举措。202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明确改革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方式、完善占补平衡落实机制、加强对补充耕地主体补偿激励和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等要求。
具体来说,改革建立了以省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核心的占补平衡新机制,通过强化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管理,提升耕地质量。同时,调整完善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明确各类非耕地地类均可作为补充耕地来源,并强化补充耕地管理,确保补充耕地质量可靠。
科技支撑:提升耕地质量的关键
除了政策推动,科技支撑也是耕地面积增加的重要因素。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表示,2024年我国深入实施了粮油等主要作物的单产提升行动,通过科技创新和精细化管理,全国粮食亩产比2023年提高5.1公斤。这表明,通过科技手段提升耕地质量,已经成为增加耕地面积的有效途径。
此外,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这些高标准农田不仅提高了耕地质量,还增强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为粮食稳产丰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严格执法:守住耕地红线的保障
在政策推动和科技支撑的同时,严格执法也是耕地面积增加的重要保障。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1105.0亿元,新发现非油气矿产地124处,圈定找矿远景区112个,提交可供商业勘查找矿靶区102个。这些数据背后,是国家对耕地保护的高度重视和严格执法。
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探索耕地保护的新模式。例如,浙江、广东等地推行“田长制”,将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人;江苏、安徽等地实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对保护耕地的农民给予经济补偿。这些创新举措,为耕地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展望: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利用
展望未来,耕地保护和利用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部表示,将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同时,国家也将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安排耕地布局,合理配置土地资源。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实现耕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耕地面积的增加,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在政策、科技和执法的多重保障下,我国耕地保护工作正迈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