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回归引发热议:教育惩戒权该如何行使?
戒尺回归引发热议:教育惩戒权该如何行使?
戒尺,这个曾在中国古代私塾中常见的教育工具,近年来在网络上重新走红。然而,它的回归并非意味着体罚的复辟,而是引发了关于教育惩戒权的一场深刻讨论。
教育惩戒权的现实困境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们普遍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处境:想管却不敢管。一位小学班主任道出了许多教师的心声:“面对孩子违规违纪,老师肯定想及时进行适当惩戒,这不仅有助于教学秩序,也有益孩子的健康成长。但老师往往顾虑重重,‘个别家长不认同,对老师进行投诉的情况也不是没发生过’。”
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教育惩戒权的边界模糊问题。正如一位教师所言:“惩戒可能引发部分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惩戒力度和处置方式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引发家校矛盾,还可能对教师造成伤害。”
家校之间的博弈
家长对于教育惩戒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面,许多家长希望教师能够严格管教孩子,认为适度的惩戒有助于孩子成长。另一方面,也有家长对任何形式的惩戒都持反对态度,担心这会伤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这种分歧使得教师在行使惩戒权时如履薄冰。一位有着十几年教学经验的中学教师表示:“遇到实在难管的学生,我会进行适当的批评,但基本不会对学生进行罚站等惩戒,因为‘不太清楚惩戒的尺度和边界究竟在哪’。”
制度的困境与突破
2021年3月1日施行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虽然明确了教师可以采取的惩戒措施,但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蔡海龙指出:“《规则》对于学校和教师可采取的教育惩戒措施主要采取了列举式的规定,在其所列举的惩戒措施之中,有些类型属于内涵清晰便于施行的,如点名批评、责令书面检讨等。也存在部分内涵不清或是难以施行的,例如额外的教学任务或班级公益服务任务、一个课时以内的罚站、不超过一周的停课或者停学等。”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菊则建议,重点在于学校具体落实和家校沟通。“对于学生适当处理之后,我认为应当尽快告知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心。”
未来的方向
要破解教育惩戒权的困境,需要建立一个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机制。这包括:
完善制度体系:进一步细化教育惩戒的具体措施和边界,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指导。
加强家校沟通:建立常态化的家校沟通机制,让家长理解和支持教师的惩戒行为。
提升教师能力:通过专业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惩戒方法和沟通技巧。
营造社会共识: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对教育惩戒的理性认识。
戒尺的回归,与其说是历史的倒退,不如说是教育惩戒权在新时代的重新审视。它提醒我们,教育惩戒不是简单的体罚,而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只有在法治轨道上,通过家校社的协同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