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网络诈骗套路,保护你的个人信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网络诈骗套路,保护你的个人信息

引用
11
来源
1.
https://china.bnpparibas.com/zh/anti-tele-fraud/
2.
http://scjgj.cq.gov.cn/zt_225/hyxfgjaq/202404/t20240419_13143468_wap.html
3.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7/content_6964352.htm
4.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9/content_6977767.htm
5.
https://wxb.xzdw.gov.cn/wlzl/202403/t20240301_446085.html
6.
http://us.china-embassy.gov.cn/lsfw/lsxz/lstx/202410/t20241021_11511009.htm
7.
https://www.gjbmj.gov.cn/n1/2024/0711/c411145-40275876.html
8.
http://swt.hubei.gov.cn/stdt/ztzl/zt2024/2024gjwlaqxcz/202409/t20240911_5332834.shtml
9.
http://zanzibar.china-consulate.gov.cn/tztg/202405/t20240515_11305135.htm
10.
http://www.yushu.gov.cn/ztzl/fzzfjs/202411/t20241104_3355640.html
11.
http://zrzyj.jlbc.gov.cn/xxgk/zcwjjjd_19239/202405/t20240531_992583.html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严峻复杂。据统计,2023年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18岁至40岁的占比62.1%,41岁至65岁的占比33.1%。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虚假征信等10种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8.4%,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是发案量最大和造成损失最多的诈骗类型,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个案损失金额最大,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发案量明显上升,已位居第三位。

01

主要诈骗类型及案例

刷单返利类诈骗

刷单返利类诈骗仍是变种最多、变化最快的一种诈骗类型,主要以招募兼职刷单、网络色情诱导刷单等复合型诈骗居多。诈骗分子在骗取受害人信任后,以“充值越多、返利越多”诱骗受害人做任务,再以“连单”“卡单”等借口诱骗受害人不断转账。此类诈骗发案量和造成的损失数均居首位,受骗人群多为在校学生、低收入群体及无业人员。

典型案例:2023年3月,江苏徐州男子曹某被人拉入一微信群,发现群内有人发红包就抢了几个红包。随后,群里有人发链接诱导其下载APP,声称进入高级群可获取更大收益。加入所谓高级群后,曹某发现群内成员都在发收款到账截图,便在群管理员诱导下开始刷单。曹某连续做完多单任务领取佣金后,全部提现至银行卡中,正当其想继续做任务赚钱时,群管理员称其将做的任务是组合单,必须完成4单才能提现。曹某按照要求陆续加大投入后,群管理员以“操作失误”“账号被冻结”等为借口,诱骗其向指定账户累计转账42万元。因返现迟迟不到账,曹某遂发现被骗。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

诈骗分子主要通过网络平台、短信等渠道发布推广股票、外汇、期货、虚拟货币等投资理财信息,吸引目标人群加入群聊,通过聊天交流投资经验、拉入内部“投资”群聊、听取“投资专家”“导师”直播课等多种方式获取受害人信任。在此基础上,诈骗分子打着有内幕消息、掌握漏洞、回报丰厚的幌子,诱导受害人在特定虚假网站、APP小额投资获利,随后诱导其不断加大投入。当受害人投入大量资金后,诈骗分子往往编造各种理由拒绝提现,而是让其继续追加投资直至充值钱款全部被骗。还有部分诈骗分子通过网恋方式骗取受害人信任,再通过诱导虚假投资理财等进行诈骗。此类诈骗的受骗人群多为具有一定收入、资产的单身人士或热衷于投资、炒股的群体。

典型案例:2023年3月,安徽阜阳女子张某在某相亲网站上认识李某后,确定为男女朋友关系。李某自称是外汇投资机构工作人员,有内部投资数据,因自己不方便操作,便让张某帮其在投资平台登录账号进行投资。在李某诱导下,张某多次投资均获得了盈利。随后,李某以为2人未来生活打物质基础为由,诱骗张某在平台自行注册账号投资赚钱。张某按照要求,多次向指定银行卡转账100余万元,并在李某指导下持续投资盈利。这时,该平台客服称张某利用内部信息违规操作涉嫌套利,账户已被冻结,需缴纳罚金,否则将没收账户资金。张某因担心收益无法提现,经与李某商量,决定按照客服要求缴纳40余万“罚金”。张某缴纳“罚金”后账户仍然无法登录提现,遂意识到被骗。

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诈骗分子在微信群、朋友圈、网购平台或其他网站发布低价打折、海外代购、0元购物等虚假广告,以及提供代写论文、私家侦探、跟踪定位等特殊服务的广告。在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诈骗分子便诱导其通过微信、QQ或其他社交软件添加好友进行商议,进而以私下交易可节约手续费或更方便为由,要求私下转账。受害人付款后,诈骗分子再以缴纳关税、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为由,诱骗其继续转账汇款,最后将其拉黑。

典型案例:2024年4月,四川攀枝花女子王某在浏览网站时发现一家售卖测绘仪器的公司,各方面都符合自己需求,遂通过对方预留的联系方式与客服人员取得联系,客服称私下交易可以节省四分之一的费用。王某信以为真,与之签订所谓的“购买合同”。王某预付定金1.3万余元后,对方却迟迟不肯发货并称还需缴纳手续费、仓储费等费用,遂意识到被骗。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受害人购物信息后,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客服,谎称受害人网购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快递丢失需要理赔或因商品违规被下架需重新激活店铺等,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并通过共享屏幕或下载APP等方式逃避正规平台监管,从而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此类诈骗的受骗人群多为电商平台的网购消费者或店铺经营者。

典型案例:2023年10月,四川宜宾女子张某接到一个自称是“物流客服”的陌生来电,称因张某快递丢失需要进行理赔。张某随即查看某购物APP,发现一件商品未更新物流情况,便信以为真,添加了客服微信。随后“客服”发给张某一个链接,要求下载某聊天APP和银行APP,进行“理赔”操作。张某根据要求操作后,“客服”称其操作错误账户被冻结,需在银行APP里输入“代码”解冻,而这实际上是诈骗分子诱骗张某进行转账操作。张某收到银行转账短信后发现异常,遂发现被骗。

虚假贷款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网站、电话、短信、社交平台等渠道发布“低息贷款”“快速到账”等信息,诱骗受害人前往咨询。后冒充银行、金融公司工作人员联系受害人,谎称可以“无抵押”“免征信”“快速放贷”等,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网站,再以收取“手续费”“保证金”“代办费”等为由,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诈骗分子还常以“刷流水验资”为由,诱骗受害人将其银行卡寄出,用于转移涉案资金。此类诈骗的受骗人群多为有迫切贷款需求、急需资金周转的人员。

典型案例:2024年5月,江苏无锡男子王某在家中收到一条低息贷款的短信,王某点击其中的链接,根据操作指引下载了一款APP。王某在该贷款APP上填写个人信息注册后,便想将贷款提现至银行卡。此时该贷款APP显示银行卡有误,平台客服称贷款金额被冻结需要交解冻费。随后,王某向其提供的银行账户转账6万余元,但始终无法将贷款提现,遂意识到被骗。

虚假征信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冒充银行、金融机构客服人员,谎称受害人之前开通过微信、支付宝、京东等平台的百万保障、金条、白条等服务,或申请校园贷、助学贷等账号未及时注销,或信用卡、花呗、借呗等信用支付类工具存在不良记录,需要注销相关服务、账号或消除相关记录,否则会严重影响个人征信。随后,诈骗分子以消除不良征信记录、验证流水等为由,诱导受害人在网络贷款平台或互联网金融APP进行贷款,并转到其指定的账户,从而骗取钱财。

典型案例:2023年9月,四川眉山男子郑某在家中

02

个人信息泄露途径

个人信息泄露是网络诈骗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个人信息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及家庭住址等个人基本信息;网银账号、第三方支付账号、社交账号、邮箱账号等账户信息;通讯录信息、通话记录、短信记录、聊天记录、个人视频、照片等隐私信息以及你的设备信息、社会关系信息、网络行为信息等。

个人信息可能通过以下途径泄露:

  1. 各类单据:快递包装上的物流单、火车票、刷卡购物的纸质对账单等含有个人信息的单据,如果随意丢弃,可能被不法分子捡到并窃取信息。

  2. 社交小细节:在社交工具上不经意透露的姓名、职务、单位等信息,家长在朋友圈晒娃时透露的学校、小区信息,以及在朋友圈打卡时未模糊处理的身份证号码、二维码等敏感信息。

  3. 网购平台:注册时需要填写的手机号、QQ号码等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

  4. 有奖活动:在商家举办的调查问卷、购物抽奖、申请免费会员卡等活动中,需要填写的详细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信息。

  5. 海投简历:找工作时通过网络投递的简历中包含的个人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

  6. 打印资料:在打印店、复印店留存的个人信息资料,可能被转手卖掉。

  7. “个性化服务”:如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等需要个人信息的服务,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

03

防范措施

面对日益猖獗的网络诈骗,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保护个人信息:

  1. 提高安全意识: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定期更新杀毒软件,不轻信陌生电话和短信,不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参与陌生人的投资理财活动。

  2. 保护个人信息:妥善保管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证件,不随意丢弃含有个人信息的单据;在社交平台上谨慎分享个人信息;在公共场所使用免费WiFi时要谨慎;不在不可信的网站上输入个人信息。

  3. 使用安全工具:定期更新杀毒软件,使用防火墙,使用复杂的密码并定期更换,使用双重认证等安全工具。

  4. 了解法律法规:熟悉《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了解自己的权益,遇到诈骗及时报警。

04

法律法规保护

国务院发布的《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对网络数据处理活动及其安全监督管理进行了明确规定。条例强调了网络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和法律责任,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只有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掌握防范措施,才能有效避免财产损失和信息泄露。让我们共同努力,筑起网络安全的防线,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