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照诗行│诗词知识讲座《毛主席诗词的形象思维》
夕照诗行│诗词知识讲座《毛主席诗词的形象思维》
最近,广东岭南诗社邀请黄树红教授为学员进行了一场题为《毛主席诗词的形象思维》的创作辅导讲座。黄树红教授是武汉大学中文系1965届毕业生,现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同时还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和广东岭南诗社常务理事。他不仅发表了300多万字的著作(包括7部专著),还担任了多个老年大学诗词班的教学工作。
毛主席诗词的形象思维
何谓形象思维
三千年前成书的《周易》中提到“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开创了中国意境论的先河。公元五百年,南朝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一书中,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明确提出“意象”这一范畴。到了唐代,“意象”作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已被广泛应用于诗歌创作中。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而“形象思维”这一名词,最早由俄国民主主义理论家、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提出。1838年,别林斯基在阐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一般规律时,首次提出了“艺术是形象思维”的著名论断。艺术,包括绘画和诗词。
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简单来说,就是生动的画面。绘画是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的艺术;诗歌则是用文字来表现的艺术。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象思维,就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具有具体形象性。根据人脑发展水平,形象思维可分为三种形态:(1)表象思维,即学龄前儿童(三至六七岁)的思维,只反映同类事物中一般的东西,而非事物所有的本质特点;(2)综合思维,即成人在接触大量事物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3)“艺术思维”,即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大量表象进行高度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典型性形象的过程。
形象思维第一流
毛主席在创作诗词时是如何运用形象思维的?为什么说他是第一流的?
一、善于锤炼意象
意象,即作者在创作诗词时心中的形象。诗是形象艺术,没有形象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因此,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的复信中强调:“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也就是说,用诗来表达要说的话,不能直接说出来,而是要用形象来表达。
形象是指生动的画面,是具体的、立体的、动态的。如何用形象来表达?如何让画面生动?毛主席首先确定意象,然后进行锤炼。例如,在填写《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时,他首先确定“井冈山”作为描写对象。井冈山是自然形象,当它进入看见它的人的眼睛时,会引起各人的思想和感情的活动,而变为不同的“井冈山”形象,诗词创作上,称之为“意象”,各人的意中之象。毛主席这次看见的、经过他锤炼的“意中”井冈山形象,是:“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而井冈山这个“形象”,远不是当年根据地时期的形象,已经“旧貌变新颜”。毛主席这次笔下的“井冈山形象”,也许“人人”都看到、想到,但,“人人”并没有写出来,毛主席能够写出“人人”可能想到,但“人人”并没有写出来的“形象”,而且还经过他自己的独特锤炼,这就是毛主席诗词独到的地方,“第一流”的地方。
又如,毛主席填写《采桑子·重阳》,他为了歌颂“今年”的重阳,倾诉“战地”的战争观、革命情。他选取了两个“象”,一个是“黄花”,一个是“秋风”,进行了锤炼,成了不是一般的黄花和秋风.毛主席“意中”的“黄花”,变成了“分外香”的“黄花”。黄花,就是菊花,山地的野菊花,年年一样香,“今年”怎么会“分外香”?毛主席“意中”的“秋风”,也变成了特别有“劲”的“秋风”。秋风,年年一样的吹,“今年”怎么会特别有“劲”?因为毛主席用他的战争观、革命观去看“今年”的“战地黄花”和“一度秋风”,所以,就有特别不同的感觉,与众不同的感觉。这又是毛主席诗词独到的地方,“第一流”的地方。
再如,毛主席填写《沁园春·雪》,他选定的描写对象是“雪”,就用他特有的眼光去“看”“北国”的大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是从整体锤炼的。“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是从具体范围锤炼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从形体锤炼的。“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是从装束锤炼的。通过各个角度的锤炼,一个独特的祖国北方的隆冬雪景,生动形象地树立在读者面前。同样,这个隆冬雪景,也许许多人看过,但没有写出来,毛主席写出来了。这就是独到之处。
毛主席总是能写出“人人”未能写出的意象,而且他笔下的意象,总是带着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激情。《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井冈山意象,给人是“新颜”,《采桑子·重阳》的黄花意象,给人是“分外香”,《沁园春·雪》的雪意象,给人是“分外妖娆”。这些都是前人笔下的“意象”所难于比拟的。
二、善用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艺术手法的一种,是主要的一种。艺术手法包括三个方面: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主要指语法句子的分析,表达方式主要指篇章结构的表达。
表现手法主要指诗词创作的抒情和描写。它着眼于使诗词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凡是能使诗词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白描、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心理刻画、联想和想象、伏笔铺垫、照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等。毛主席确定意象之后,他就要使意象生动形象起来,就是要产生效果。毛主席是怎样使他确定的意象,生动形象起来呢?他在给陈毅同志的复信中是这样说的,“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
毛主席讲的比、兴、赋,是三种手法,是许多艺术手法中最主要的三种。是我们的祖宗最早在《诗经》中运用的三种艺术手法。我们的前人说,《诗经》有“六艺”:风、雅、颂;比、兴、赋。前三艺,讲的是诗歌体裁。后三艺,讲的就是艺术手法。艺术手法以后发展到几十种。我的理解,毛主席这段话,一是写诗要想着形象。用形象来思考,用形象来讲话,用形象来写诗。如果以前用惯了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现在想写诗,就要转变为形象思维。这个转变,有点难。但再难,也要转,不转就写不好诗;二是写诗要运用诸多艺术手法,调动诸多艺术手段。比、兴、赋,等等。这样,写出来的诗,才生动、具体、立体,才有动感、动态,才叫形象,才是形象。
毛主席在他的诗词中,运用最多的是比喻手法。何谓比,毛主席引用朱熹的话:“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毛主席的《贺新郎·别友》句:“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似”,就是比,“眼角眉梢”都好像有“恨”,这是明比,有“似”字系词。“云共雾”,也是比,比喻误会,“误会再大也只是过眼即逝的云雾”,这是隐喻,又叫暗喻,没系词。还有结句:“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连续三个比喻。前两句一“似”一“像”,明比。后一句“重比翼,和云翥。”隐比,暗比。
又如,《沁园春·雪》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暗比。凡是有系词的比,是明比。没有系词的比,是隐比。
又如,《清平乐·蒋桂战争》句:“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把金瓯比作疆土完整。《沁园春·长沙》句:“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官僚地主比作“粪土”。《清平乐·六盘山》句:“何时缚住苍龙?”把苍龙比作反动派,都是借比。
毛主席诗词中运用兴的手法也很多。何谓兴,毛主席也引用朱熹的话:“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因为兴,是用于开头,所以,又叫起兴。如,毛主席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句:“万木霜天红烂漫”,用景开头,引出所咏的事物“天兵怒气冲霄汉”,前者与后者虽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气氛相似,景是红的,人也是红的,天兵,是红军,“红”的氛围,增强艺术感染力。
又如,毛主席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句:“白云山头云欲立”,也是用景开头,引出“飞将军自重霄入”。景是欲立,人是重霄入,意思相似。气势也相似。
又如毛主席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句:“钟山风雨起苍黄”。这里的风雨,虽然不是自然界的风雨,是诗人心中的风雨,也是风雨。人造之景,引出百万雄师过大江。景快,过大江也快,相似点。
毛主席诗词中运用点化手法也不少。何谓点化,就是借用前人的成果,进行艺术加工、变化,创造出新的境界。简单说,就是化用。这是要有丰富知识,而且对知识要能真正消化。
如毛主席的《菩萨蛮·黄鹤楼》句:“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就是化用唐人崔颢《黄鹤楼》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又如毛主席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句:“不周山下红旗乱”就是化用《淮南子·天文训》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
又如毛主席的《念奴娇·昆仑》句:“飞起玉龙三百万”,就是化用宋人张元《咏雪》诗句“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又如毛主席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就是借用唐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句,赋予了新意。
三、善于创造意境
意境,就是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就是作者心中的境界。锤炼意象,运用手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意趣,倾诉情怀。所以,第三步,要创造意境。意境才是我们写诗的目标。
怎么创造意境?可以是以小见大。以小象、小景,传达深远境界。如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写战地黄花,小景,却扩展到对整个秋景的描绘和赞美:“寥廓江天万里霜”;也可以是结句撞钟。结句要有余音,使情高韵远。
如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结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既展现出红军辽阔的远景,又预示了红军未来艰险的前景;还可以是虚实相生,升华境界,
如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是实写山的高大、坚固,也是虚写红军顶天立地、高大形象。如此拓展了意境,升华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