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育中的文化融合,教育价值观的交流与借鉴
钢琴教育中的文化融合,教育价值观的交流与借鉴
钢琴作为文化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历史。伴随着早期由传教士为主要教学力量的学校音乐教育与私人教学等形式,钢琴教育开始在中国的国土起步。钢琴这种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教育形式逐渐与中国的国情相融合,形成了基于中国文化底蕴基础上的中国钢琴文化。
当今的中国钢琴文化,已在钢琴教育、钢琴作品创作、钢琴艺术的理论研究、中外钢琴艺术交流、钢琴制造等方方面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所有事业中,钢琴教育无疑是促进各领域深化发展的根本环节,是中国钢琴文化繁荣长青的原动力。钢琴各领域的一切人才均需要以钢琴教育为直接或间接途径所培养。因此,若要关注中国钢琴事业,首当其冲要关注中国的钢琴教育事业。
一、文化与钢琴教育的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对框架中“文化”、“教育”“人”之间密切关系的分析,可以肯定三者对于彼此间的重要影响力。然而,研究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清楚中国当代的文化是如何作用于这个时代的钢琴教育,反过来,当代的钢琴教育又是如何对相应的文化产生影响以至对整个文化发生作用的。
只有从理论上深入研究钢琴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机制,才可以从更高的层次具体把握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才会对影响钢琴教育的其它因素,与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参考。接下来拟从两部分深入分析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第一部分是文化对钢琴教育的影响及作用特点,第二部分则是钢琴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机制。
关于“机制”,虽不及“文化”或“教育”的语义复杂难定,但也总会呈现出神秘深奥之感。实际上,“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
后来机制被引入经济学及社会学研究,如“经济机制”、“社会机制”,用以表示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据此,在本文中,文化与钢琴教育的相互作用“机制”即可理解为文化与钢琴教育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方式。
二、文化对钢琴教育的作用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种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精神存在,也就是本文中的“文化”。文化在被作为一种成果创造出来之后,即开始对人的一切活动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促进人类的文化再创造,也有可能制约其发展。
钢琴教育作为人类的文化成果之一“教育”下的再分支,也必然受到其存在时期中社会文化的强烈影响。因此对于文化究竟如何对钢琴教育产生影响,或者说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时究竟有怎样的特点这一问题,在此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探究。
文化对钢琴教育的影响首先具有全面性,这种全面性正是在于文化本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特性。它通过影响“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进而影响人的行为,最终对钢琴教育中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价值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是人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它体现的是教育属性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教育的整个制度化体系是受其价值观影响与支配的,所以处于内核层面的教育价值观对于各种教育行为的影响辐射是巨大的。
关于教育价值观,从时间角度来看,不同时期的人对教育有着不同的需要,因此,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从空间角度来看,同一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也对教育有着不同的需要,因此,这些不同国家、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文化对钢琴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传统在钢琴教育领域的反映。虽然钢琴教育被公认为其价值体现同其它种类的艺术教育一样,是对人的审美教育,但由于文化传统不同,每个国家在钢琴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所秉持的教育价值观还是有本质的不同。比如二战之后,英美等国家愈加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同时,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也意识到教育若要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于是,教育价值观也随之出现了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趋势。
三、文化对钢琴教育中的影响
文化对教育内容的影响是对人影响基础上的一种间接反映。在钢琴教育中,教育内容离不开对众多钢琴作品的教授与学习,因此可以说钢琴作品是钢琴教育内容的基本介质。接下来拟从两方面探讨文化对钢琴教育中教育内容的影响:是文化通过影响作曲家,进而对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产生影响:二是文化不同程度地影响并制约着该时期钢琴教育对钢琴作品的选择。
不同时期的文化总是不尽相同,这些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该时代作曲家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由于钢琴艺术在历史中的发展较之中国要悠久得多,人所创作的钢琴作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在钢琴艺术宝库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且这些优秀的钢琴作品也是当今我国钢琴教育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下文就以钢琴音乐为例,探求不同时代下文化对其钢琴作品创作产生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是真正意义上的键盘音乐诞生的时期。随着作曲家越来越多地热衷于独立处理乐器,使得器乐长期作为声乐伴奏的依附地位逐渐提升。在以人文主义思潮为标志的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该时期的音乐家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追求人性的解放与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并认为音乐应以打动人的心灵为目的。
时间推移至17世纪。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蓬勃兴起,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审美趣味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兴的资产阶级呼唤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反映其生活,而仍然存在的专制君主和贵族也在要求着新的生活风尚供其享受。于是,一种讲求张扬个性、恢宏夸张的艺术风格,即“巴洛克”风格应运而生。它有别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庄严、均衡、和谐,崇尚探求新奇、大胆、变化的效果。受这种审美取向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键盘作品开始出现无穷动式的动力性风格,大胆的和声变化、恢宏繁复的线条与装饰以及细致情感的抒发。
结语
文化通过影响人的心理认知、思维观念进而对钢琴教育产生影响的例子有很多。不仅表现在“钢琴热”迅猛发展的现象上,在随后中国欣欣向荣的钢琴教育活动中,也到处可见文化所发挥的这种潜在却深刻的影响。以中社会钢琴教育中均会经常发生的“辍学”现象为例,欧美的传统文化认为人从出生那天开始即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意愿和个性,因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不会强迫孩子做其不喜欢做的事,同时注重培养其独立、创新的个性。
可以看到,上述所有文化对钢琴教育的影响都是借由文化对人的心理结构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实现的。可以发挥强大又直接的效力,也不同于经济类数据所表现的切实明确。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理认知,而一切教育又都是人所从事的、针对人的活动,因此在这微妙的链条中在人的钢琴教育活动中,可以说文化是通过内在观念的外化对钢琴教育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