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查查误报风波:企业如何应对?
企查查误报风波:企业如何应对?
近日,成都某光学技术公司因企查查平台误报法律纠纷信息,导致商业信誉受损,合作项目泡汤。这一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暴露出企查查等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存在数据准确性问题,同时也为企业敲响了警钟:如何有效应对类似误报,维护自身权益?
企查查误报案例频发
2023年年底,成都某光学技术公司受邀参加一个展览会,与一家企业就某个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然而,在临签合同时,对方通过企查查平台查询得知该公司存在大量官司缠身,导致合作项目泡汤。该公司法定代表人W女士发现企查查提供的风险、诉讼及行政处罚信息均与公司无关,遂委托成都市蜀都公证处进行证据保全公证,并向企查查发去律师函,要求删除不实信息、道歉并赔偿损失。但企查查仅删除了App平台上的相关信息,未作任何书面道歉或赔偿。
W女士的遭遇并非个案。2021年12月,企业主杨先生投诉企查查擅自披露企业信息,导致企业正常经营受到影响。高先生也反映企查查将其私人案件匹配到公司信息上,质疑平台是否变相出售个人信息。
误报原因与平台责任
企查查作为国内知名的企业数据服务平台,其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网站的公开数据,如国家企业信息公示系统、信用中国、裁判文书网等。然而,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往往存在偏差。一方面,数据源本身的错误或延迟更新可能导致误报;另一方面,平台在数据处理和匹配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失误。
华东政法大学公共法律服务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曹帅表示,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必须注意公共、公开信息与企业商业秘密信息、个人隐私信息的边界,并确保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合法、有效。如果滥用技术手段,不当收集、处理和披露有关信息,就可能涉嫌侵权。
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致高律师事务所律师蒲虎也指出,企查查需要确保其获取企业信息的途径是合法的。如果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企业信息,如盗窃、电子侵入等,那么它的行为就是违法的。同时,企查查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个人隐私和数据保护的规定。如果用户在平台上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遭遇名誉侵权,有权向相关部门投诉或者寻求法律帮助。
企业应对策略
当企业发现企查查平台存在误报信息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应对:
证据保全:及时对误报信息进行公证,保留相关证据。这一步骤对于后续维权至关重要。
发送律师函:向企查查平台发送律师函,要求删除不实信息、道歉并赔偿损失。律师函应明确指出误报信息的具体内容、要求平台提供信息来源、说明误报原因及杜绝措施,并提出具体的赔偿要求。
申请撤销不良记录:当相关案件已经终结,且企业已履行全部法定义务并进行了必要整改后,可以向平台申请撤销与删除不良记录。需要注意的是,企查查等平台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国家网站的公开数据,因此要消除这些平台上的不良记录,首先需要处理国家网站的公示信息。
法律诉讼:如果平台拒不改正或态度消极,企业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虽然单个企业的维权成本较高,但如果能形成集体诉讼,将大大增加胜诉的可能性。
平台使用建议
企查查等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为企业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查询渠道,但在使用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信息核实:平台信息仅供参考,重要决策前应通过多个渠道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隐私保护:关注平台对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保护措施,避免敏感信息泄露。
及时反馈:发现信息错误时,应及时向平台反馈,并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
理性对待:正确看待平台信息,既不要过度依赖,也不要完全否定其价值。
企查查误报风波折射出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在数据准确性、隐私保护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对于企业而言,既要充分利用这些工具获取信息,又要保持理性判断,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而对于平台方来说,加强数据管理、提高信息准确性、完善用户反馈机制,才是长远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