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感动人的三大原因
《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感动人的三大原因
《哪吒之魔童降世》让很多人泪目,主要原因是它充溢着浓重的亲情。
电影的父子情、母子情是它在不经意间让人热泪盈眶的原因。联想到之前上映的《银河补习班》,也是展现了中国电影中难得一见的父子情深,可见,中国电影开始正视“好父亲”的价值意义。而很长时间以来,“父亲”一直是中国文艺作品中大加挞伐或者加以怜悯的对象。
一个好父亲的出现,能够改变中国电影的资质,这也许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意外的惊喜,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耐人寻味的现象。
想想之前的《流浪地球》里重点瞄准了父子情感的问题,但是在这个电影里,儿子对父亲的认同显得磕磕绊绊,而电影也缺乏合理的铺垫来交待父子关系的改善,所以这个电影中儿子的扮演者,并没有从这部电影的人物关系拿到他应有的得分项,加上他在电影里对他的爷爷的十分无礼的“老东西”的称谓,使得这个角色在影片中并不可爱,也连琐地影响到扮演者的声誉问题。
而实际上,一个好父亲,更是一部艺术作品打动人的法宝与利器。中国电影终于发现了这样一个票房秘密武器。现在看来,礼赞父亲的电影,都取得不错的票房。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个时代的健康与正常,离不开父爱力量的支撑。中国电影之前一直忽视父亲的存在,忽略父亲的正能量价值,实际上是一种选择性的“无视”与“弱视”。
《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感人的原因,大致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影片展现了哪吒母亲对儿子的没有缘由的关爱。
影片一开头,母亲不惜牺牲自我,陪儿子踢毽子,把母亲的甘愿为儿子做任何事情的定调,一下子推到观众面前。母亲在陪玩时的言不由衷,非常直露地把母亲的唯孩子之上的心态给袒露无遗地呈现出来,这种言语与行动之间的反差,很好地塑造了母亲的形象,因为母亲为了孩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不惜以假得不能再假的谎言来搪塞她的不可理喻的行为,而母亲行为表象上体现出的种种不可思议,正显现出母爱力量的伟大之处。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母亲的定调看,并没有把她塑造成一个贤妻良母类型,有意地把她表现成一个咄咄逼人的强势母性形象,如影片开首部分,她怀孕的时候,对李靖言谈之间相当的粗暴,之后她一直风风火火,勇于担当,唯有在儿子面前,她的柔情毫不遮掩地汩汩流淌。这种强烈的反差,无处不凸显出她的情感的软肋与重心在哪里。影片通过漫画式的夸张的手法,借助于母亲性格的夸大性表现,把母爱的力量以撼地动地的方式提取出来,绽放在银幕上。
当影片最后,母亲看到哪吒受到天雷击打,唯余灵魂留存,担心之情化成凄厉呼喊,一句:臭小子,吓死老娘了”,再一次让母爱以催泪剂的方式肆虐银幕。
二是影片里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更为深层的情愫。
《哪吒之魔童降世》改变了《封神演义》原著中的李靖的角色设定,也完全不同于动画片《哪吒闹海》中一直摆着一副官腔、却心冷如铁的李靖形象。
实际上,《哪吒之魔童降世》富有新意的地方,恰恰是对大家耳熟能详的原著架构进行了逆反式的创新,处处显示出与原著定调的强烈反差。
在影片里,李靖彻底地被好父亲的形象定义全程覆盖,处处体现出一个男人虚怀若谷、大爱如山、真爱无边的带有现代味道的父亲精髓。
影片里,他来到虚无门处,愿意一命换一命的方式,换得哪吒的生存之权,那个在天上寂寞无语的小云云禁不住好奇地问:“哪吒是你什么人?”李靖干净利落地回答道:“他是我儿”,道尽了人类父子关系中勿庸去论证与阐述的真爱本质。
试想一下,在中国电影中,又有哪一部电影里曾经用公理式的斩钉截铁的声调,来阐述父子关系的真谛的?而观众对这一句话的接受,正是因为我们动用了实际生活中感触到的父爱的亲身体验,可以说,我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远离父爱,也没有忽略父爱,只是我们艺术作品不敢表现罢了。现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用一句“他是我儿”便陈述了这种不惜代价的维护孩子的环护中的别无他因的理由,把父爱作为一种不需要去论证与阐述的前因,推举到我们的面前,我们怎么能不受到情感的猛烈撞击?
影片中,最为感人的地方,是李靖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儿子的未来,这可以说是超越了之前的所有的李靖的形象定位,而是把李靖放置到一个伟大的父亲角度,完成了他的人生中的最辉煌的最为光彩的瞬间。这也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的最富有创意的地方,为一个我们熟见的人物,安置了一个人性的深层的底蕴,为他加注了任何一个男人都应该具备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精神内质。父亲的形象在这一瞬间所能作出的最伟大的决断与奉献,瞬间就能够冲垮我们情感的闸门,电影在这一刻打动人心的力量可以说是无坚不摧的。
三是电影展现了哪吒对父母之爱的认同。
影片一开始就着意强调了哪吒身为顽童的个性特征,对父母亲的关爱一直是处于叛逆状态,甚至不惜暴戾地对待父母对他的一次次维护,但是,在经历过生与死的交锋、血与火的炙烤之后,他终于感受到父母之爱的真实价值。
影片里通过一个情节,表现哪吒感受到父亲之爱后的震惊与觉醒。当时,太乙真人的座骑用打喷嚏的方式,让哪吒看到了父亲李靖在虚无门前愿意一命换一命的父爱担当,可以看出,这让之前一直对父母关爱不以为然的哪吒如同醍醐灌顶,幡然醒悟,这才有了之后他动用自已的全部的能力,去拯救父母之邦。
哪吒的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表现在行动上,更体现出他在精神上接受了父亲的理念与价值体系。当他与敖丙联手应对天雷的殛击、岌岌可危的时候,他鼓励敖丙的话是:“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这是爹教我的道理。”
这是电影里又一个感动人的地方。这看似平凡的一句台词,却包孕着他对之前一直予以排斥的父子情感的认同,对父亲的价值观念的接受,一个冥顽不灵的叛逆之子,却归化了父亲的价值体系,瞬间可以触摸到电影赋予在哪吒身上的那种暴戾外表之下的情商涌动与情感温馨,对塑造哪吒的形象起到了点化与点睛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影片里的哪吒虽然具有种种蛮横无礼的劣行,但却让人接受并觉得可爱的原因。
影片实际上还表现了与敖丙的朋友之情,但相对于影片对亲情干净利落、呼呼生风、到嘴到肚的表现,对友情的展示相对而言有一点头绪混乱,逻辑颠倒,缺乏清晰流畅的故事递进性。
《哪吒之魔童降世》启示我们,一部电影要慑服观众,获得观众的认同,关键是要在情感上获取观众的共鸣。《哪吒之魔童降世》里有恶搞的幽默的地方,特效也无懈可击,但这一切能够成功地配合剧情,达到催人泪下的合力作用,根本原因是电影里贯穿着一条以亲情为主链的情感脉线,为了使这条脉线不断地起到它应有的煽情作用,电影不惜改变了原著的设定,甚至将李靖杀哪吒的情节,逆反地改成一命换一命的救儿子的极大反差,这都反映了电影为了它的最大的感人效果,把所有的既有元素都移植到服务于亲情展露的角度与层次上来。如此不惜笔墨地对亲情进行大写特写,电影想不动人、想不感人都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