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解析与朗读教学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解析与朗读教学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不仅擅长书画,还精通音乐,展现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创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被誉为千古绝唱,这首诗作于他十七岁时。
王维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在朝廷担任要职,曾做到尚书右丞,因此世人称他为王右丞。他早期的"边塞诗"充满了豪情壮志,展现了盛唐的繁荣景象。后来因遭遇挫折,选择避世隐居,信仰佛教,通过弹琴赋诗来寄托闲适孤寂的情怀。王维的"山水诗"尤其著名,其艺术成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著有《王右丞集》。他与孟浩然齐名,并称为"王、孟",是盛唐诗坛一个重要的流派。他的画作也备受推崇,苏轼曾称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情诗,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深刻概括了特定环境中人们的共同感受,触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情,千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
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因为"九"是阳数,所以称为重阳节。古代习俗中,每年重阳节,人们都会将茱萸插在头上或身上,登高饮酒,据说可以避灾疫。"忆"是思念的意思。"山东"在这里指的是华山以东的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而不是现在的山东省。当时王维正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求取功名,身在他乡,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中的兄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表示单独,孤身一人;"异乡"指远离家乡的地方;"为"是作为的意思;"异客"指在他乡作客。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客居在他乡作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是遇到、碰到的意思;"佳节"指欢乐愉快的节日;"倍"表示加倍;"亲"指亲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每遇到佳节我就加倍思念亲人。因为佳节通常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此时诗人却身在他乡,所以特别思念自己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知"表示遥远地料想;"登高"是旧时重阳节人们都要登高的习俗;"处"指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料想到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表示都;"插"是插上的意思;"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又名"越椒"、"艾子"。南方风俗中,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身佩茱萸,登上高处,可以避灾祸。这句诗的意思是:他们都插上了茱萸登上了高处,却少了我一人在场。
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古代一个人到外地去客居,没有人关心他,是很孤寂的。特别是碰到过节的日子,见到别人全家欢聚,会更加想念自己的亲人。诗的后两句不说自己的情况,而是想象兄弟们在一起登高的情景;不直说"我"思念自己的兄弟,或兄弟思念"我",而是用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去登高的时候,单单缺少"我"一个人来衬托,使情意更加深远。
由于这首诗的情感内涵非常丰富,所以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该诗所蕴含的深厚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朗读和讲解这首诗。关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朗读应该如下进行。(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双斜线"//"表示一般停顿;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朗读诗题时,要注意朗读节奏的指导。"九月九日"后面要有较小的停顿;"忆"字用重音读,停顿时间要稍长一些;"山东兄弟"要读得重一些。诗题可读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的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寂寞、冷落、凄凉的心情。读的时候语调可以偏低,速度要放慢,用以抒发、烘托出作者对亲人深沉的怀念。两个"异"字可读逻辑重音。"倍"是感情重音,可以用重读的方法来处理。"独在异乡"和"每逢佳节"后边要有较大的停顿;"为"和"倍"后边作小的停顿。前两句可读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后两句是诗人的遐想,因此可以把节奏放慢,"遥知"后边要有较大的停顿。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意产生恰当的想象,使学生们眼前能呈现出这样的场景: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欢快地畅谈着,尽享着手足之情,此时却偏偏缺少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独自徘徊着。他时而凝思,时而翘首远望,时而喟然长叹。"登高",可读逻辑重音。"少一人",是情感重音。它表现了诗人不能与亲人团聚时那种无可奈何和异常遗憾的心情。后两句可读作: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