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学生语文素养的双刃剑
网络流行语:学生语文素养的双刃剑
2024年12月,上海《语言文字周报》发布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榜单,其中“偷感”“草台班子”等词反映了年轻人的自嘲心态。与此同时,教育部和中央网信办联合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网络黑话烂梗的滥用现象。这一系列事件凸显了网络流行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网络流行语的普及现状
最新发布的2024年度网络流行语榜单显示,年轻人已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例如,“班味儿”“city不city”等词反映了年轻人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而“那咋了?”“红温”等词则体现了年轻人面对压力时的乐观精神。这些流行语不仅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更渗透到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苏州某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曹茉发现,班上有5到6个孩子会在作文中使用“老6”“yyds”等网络热词。在深圳某小学,当老师提到李白时,学生的第一反应竟是游戏《王者荣耀》中的刺客形象。这些案例表明,网络流行语已悄然改变着学生的语言习惯。
网络流行语的双重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普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网络流行语以其简洁、生动的特点,为语言表达增添了新的活力。例如,“班味儿”一词既表达了对工作压力的调侃,又隐含了对健康生活状态的向往。这类词语的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然而,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的滥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可能影响学生对规范语言的学习。例如,一些学生在书面表达中随意使用“XSWL”“DDDD”等缩写词,这显然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其次,部分网络流行语带有低俗、暴力等负面内容,如“老6”最初就源于游戏中的负面含义。这些词语的使用,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
面对网络流行语的普及趋势,简单禁止显然不是最佳选择。正如一位语文教师所说:“网梗来得快去得也快,这是社交语言流变的正常现象。”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
首先,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语言使用的引导。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时讲解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和含义,帮助学生区分规范语言和网络用语的适用场合。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辨别网络流行语中的积极和消极内容。
其次,家长也应承担起引导责任。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网络内容、讨论网络流行语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语言使用观念。同时,家长还应注意自身在网络环境中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语言使用榜样。
最后,网络平台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平台应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减少低俗、暴力等不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同时,平台还可以通过设置青少年模式等方式,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教育部和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为规范网络语言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专项行动聚焦网站平台的重点环节,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等现象,体现了国家对网络语言环境治理的决心。
然而,规范网络语言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护规范语言的同时,让网络流行语为语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