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预警,云南如何破解滑坡灾害难题?
科技赋能预警,云南如何破解滑坡灾害难题?
2024年1月22日,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突发山体滑坡,造成44人遇难,经济损失约1.45亿元。这场灾难再次凸显了滑坡灾害预警的重要性。在云南这个地质灾害频发的省份,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预警能力,成为一道亟待解决的课题。
云南滑坡灾害:形势严峻,预警刻不容缓
云南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区占比超过94%,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殷跃平指出,云南多山区、少平地的地形条件,加上极端降雨频发,使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
据统计,云南的滑坡灾害主要分布在六大流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独龙江等。这些地区的地质环境脆弱,一旦遭遇强降雨,极易引发灾害。2023年全球自然灾害引发的经济损失高达3800亿美元,其中我国洪涝和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2445.7亿元,云南作为灾害多发区,其经济损失尤为突出。
WebGIS技术:滑坡预警的“智慧大脑”
面对严峻的地质灾害形势,云南省积极探索科技防灾新路径。基于WebGIS(Web-bas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滑坡灾害预警系统,成为防灾减灾的重要利器。
WebGIS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集成能力,可以实时获取并处理各种气象数据。在滑坡灾害预警中,它主要发挥以下作用:
数据整合:将气象数据(降雨量、温度等)、地形数据、土壤类型数据等多源信息进行整合。
实时监测:通过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滑坡灾害气象预警模型,实现灾害预警的实时监测。
可视化展示:将预警信息通过WebGIS平台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相关部门和公众及时了解灾害风险。
云南实践:构建“空天地”一体化预警体系
云南省在滑坡灾害预警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通过科技创新和体系建设,逐步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的预警监测体系。
空间技术应用: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大范围筛查。2022年发射的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和B星,构建了全球首个用于地表形变干涉测量应用的L波段双星星座,可以穿透云层、植被进行监测。
地面监测设备: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小而美”的预报设备,如伸缩仪、裂缝计、倾角计等,用于监测地面位移、裂缝变化等关键指标。
预警系统建设:建立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体系。2024年7月,云南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共发布41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对多个地区进行叫醒叫应。
成效显著:成功预警案例频现
科技创新带来的预警能力提升,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2024年7月,云南省成功预警多起滑坡灾害:
昭通市镇雄县牛场镇牛场村上街组崩塌:通过联防机制快速转移71户230名群众,成功避免6户34人伤亡。
昭通市水富市太平镇复兴村滑坡:提前转移9户32人,成功避免6户21人伤亡。
保山市龙陵县象达镇营坡村滑坡:巡查员及时发现隐患,组织5人撤离,避免了房屋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通过精准预警、及时响应和科学决策,可以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正如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总工程师祝传兵所说:“摸清地质灾害的‘脾气’,要从地质学、地貌学、工程地质等多学科角度入手,进行全面研究。”
展望未来:科技助力防灾减灾
尽管云南省在滑坡灾害预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地质灾害防治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加强科技创新:继续研发更先进的监测预警技术,提高预警精度和时效性。
完善预警体系:进一步优化“空天地”一体化预警体系,提升覆盖范围和监测密度。
提升应急能力: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普及防灾知识:加强对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双轮驱动,云南省正在逐步构建起更加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科技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