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薯种植技术突破与国际合作:从北移创新到“一带一路”实践
中国木薯种植技术突破与国际合作:从北移创新到“一带一路”实践
木薯,这种在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的作物,近年来在中国科研人员的努力下,突破了种植区域的限制,实现了向北扩展的突破。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改变了木薯的传统种植格局,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开辟了新路径。
技术突破:木薯北移种植的四大创新
木薯作为热带作物,其生长受气候条件的严格限制。过去,木薯仅在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华南地区有规模种植,年产木薯淀粉和变性淀粉仅为69万吨,占总需求量的12%。为解决我国木薯原料短缺问题,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北方地区。
然而,木薯北移种植面临着重重挑战:低温、大风、霜冻、种茎供应不足等问题,每一个都是横亘在前的技术难题。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下称“广西热作所”)研究员李军带领团队,经过21年的持续攻关,终于攻克了这些技术瓶颈。
提早种植技术:通过创新的种植方法,木薯在华北地区的种植时间提前到3月份,增加了1-2个月的生长期,鲜薯亩产量达到2.1吨,淀粉含量超过28%。
抗风栽培技术:在山东、河北等地,面对频繁的大风天气,研发的抗风栽培技术将植株倒伏率控制在3.4%以下,有效保障了木薯的稳定生产。
抗寒高效栽培技术:针对华中地区的霜冻问题,开发出抗寒高效栽培技术,解决了因霜冻导致的种植时间推迟、物质积累不足等问题。
雾化栽培快繁技术:为解决种茎供应不足的问题,创新研究出雾化营养液培养技术,全年可增殖3.5-4代,增殖倍数达到432-1296倍,存活率达98%。
国际合作:中柬木薯产业的深度对接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与柬埔寨在木薯产业的合作日益紧密。2024年2月,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欧文军研究员一行应柬埔寨蔬菜安全联盟(CSVUAC)及粮润集团邀请,实地考察柬埔寨企业木薯基地。
双方就共同建立中国-柬埔寨木薯产业链示范园事宜进行了深度交流,并就签署MOU(谅解备忘录)事宜做了详细沟通。在“能源木薯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双方围绕高产高淀粉抗病新品种筛选、全程机械化、水肥精准化、植保防控绿色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援非行动:中国技术助力非洲农业发展
在非洲大陆,中国通过援外项目和技术支持,帮助多个非洲国家提升木薯种植水平。例如,在埃塞俄比亚,中国农业农村部已派出多批专家开展涉及豆类作物、果树园艺、油料等领域的技术援助工作。
中国热科院还为埃及等国的农业专家提供木薯选育新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这些技术援助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木薯产量,还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经济效益:技术推广带来的丰硕成果
木薯北移种植技术的突破,不仅扩大了我国木薯种植区域,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02-2022年,该技术在山东、江西、福建、河北、河南、浙江、重庆、湖南等省市累计推广面积达436.82万亩,累计新增销售额72.40亿元,累计新增利润44.17亿元。
这一成果不仅缓解了我国木薯原料短缺的状况,还为相关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同时,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合作,中国木薯种植技术正在为全球热带农业的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技术创新到国际合作,从非洲援助到经济效益,中国在木薯种植技术领域的突破和推广,不仅改变了木薯的传统种植格局,更为全球热带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系列成果,正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