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礼物:今年过年你准备带啥回家
春节的礼物:今年过年你准备带啥回家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带什么礼物回家过年"又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坚持实用主义,有人注重心意,有人选择豪横派送红包,还有人认为"自己"就是最好的礼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同的人是如何选择春节礼物的。
实用派:选礼物必须实实在在
腊八刚过,市民郭思琪就忙忙叨叨开始准备回家的礼物了。郭思琪和妻子小孟都是四川人,大学毕业后先后到乌海参加工作,如今在乌海成家立业已有6年。
每年春节,小两口都会选择自驾回家,车里不塞行李,塞的都是回家的礼物。小郭夫妻是"实用派",他们每年都会大包小包带回去很多东西,只要觉得家里用得上,能装多少就装多少。
今年也不例外。郭思琪告诉记者,他早早就和肉店订好了两只阿尔巴斯羊,来乌海生活这些年,他和妻子经常感叹内蒙古的羊肉是真好吃啊,炖着吃不膻,炒着吃不柴,涮锅子尤其"巴适",因此每年都得带两只回去。肉店会帮他们提前把羊肉卸好打包,等走的时候一装车就行。
除了羊肉,乌海葡萄肯定是不能少的。如今乌海葡萄名声在外,每年回家有亲朋听说他们从乌海来,都会问"没有葡萄撒?"每当此时他们就会大声应答:"有的!有的!"尤其是今年,葡萄价格相较往年还便宜一些,郭思琪更是提前预订了不少。
除了这些"土特产",小郭两口子还给父母和家人买了很多北方地区才常见的东西,比如充绒量明显比南方地区大得多的羽绒服。"尤其是我老丈人住的那个村,在山坝坝上面,每年到了春天才冷呢,连阴雨下个没完,还要下地干活,那种薄薄的袄子一点都不顶事。"郭思琪说。
同样主打一个"实用"的还有家在江苏的刘玔。刘玔说自己坐火车回家过年,不方便带太多东西,于是精心挑选他觉得最好吃的内蒙古特产奶皮子。"这个东西我们那边没有,家里人没吃过,带给我90岁的老奶奶尝一尝。"他说。
实用派选礼物,必须得"扎扎实实"。吃食是首选,其次是各种生活用品。受访者王鹏说,他在汽车里甚至还放着各种五金件、灯管、灯泡和清洁用品。"我家在农村,每年回去都会发现不是这个坏了就是那个坏了,水龙头啊,灯泡啊,闸盒啊,插座什么的,老人不会换,通常就凑合着用,我每年回去索性带一堆,留着备用也挺好。至于清洁用品是我老婆精心挑选的,去油污的、去农残的、刷瓷砖的,每次带回去帮老人打扫卫生都用得上。"他说。
心意派:带啥不重要,心意最重要
说起回家礼物带点啥,受访者顾朝凤忍不住爆笑,她告诉记者,去年她在外地读大学的女儿回家时,装了满满一箱子赤峰对夹,真是震惊了所有人。顾朝凤的女儿小许是一位大二在读学生,提起爸妈说的这件"糗事",小许嚷嚷着反驳:"对夹多好吃啊,咱们这里都没有卖的,我把我最喜欢吃的东西给你们带回来啦!再说带得也不多嘛,我数好人数的,一人四个。"
顾朝凤确实也很被女儿的心意所感动:"虽然觉得挺滑稽的吧,但也觉得很温馨,说明孩子长大了,吃到好吃的东西能想着给家人带回来尝一尝。她甚至数了全家的人数,连哥哥家刚出生的小侄子都算上了。"
小许的行为,是很多"心意派"的准则,那就是"带啥不重要,心意最重要"。在我市经营着一家水族馆的广东小伙儿全平说,他回乡的时候甚至给家人带过足浴泡脚包。"我们那边潮湿嘛,我有一次在这边中医院拿药,医生给我开了中药泡脚包,超好用的,我带了一堆回去给老人泡脚,这东西,也不是吃的,又不会泡坏对不对。"他说。
"心意派"带回家的礼物,也常常能送到家人的心坎儿上。比如76岁的受访者陶燕子就到现在还念叨着小姑子曾专程给她带回来一对杭绸被面儿,铺上之后别提多喜庆了。尽管这件事儿已经过去了快50年,但陶阿姨每次提起来都满面笑容,对小姑子一家也是连声称赞。陶阿姨的女儿告诉记者,自己一家和姑姑一家一直相处得非常融洽,母亲和姑姑更是亲厚,基本每周都在见面的情况下,经常视频聊天还能聊一两个小时,"真是比亲姐妹还亲呢。"她说。
受访者刘静对此也深有感触,她说,自己曾有一年给远在陕西的公婆带了两件礼物,送给公公的是一款很多人都给出好评的剃须刀,续航时间长,刀头又锋利,虽然价格有点贵,但丈夫试过觉得很"趁手"。给婆婆送的则是一款小型的电动压面机,因为她觉得婆家爱吃面食,有这个压面机挺方便的。
这两件礼物真是送到了老人的心坎上。回乡之后她才知道,公公因为脑梗后遗症,手时常不听使唤地哆嗦,用传统的剃刀片修脸经常刮破皮肤,只能去理发店里修,但老人又舍不得花钱,于是经常胡子拉碴地不修边幅。婆婆则是很高兴压面机帮她解决了擀面腰疼的大问题,尤其是家里吃饭人多的时候,压面机就省大劲儿了。
"其实送家人礼物真的不在乎是否贵重,只要用心就行。"刘静说。
豪横派:人手一个大红包,想要啥自己买
回家礼物要选啥?"95后"受访者张高哲"豪横"地一摆手说:"我攒了大半年的工资,就为了这一刻,我打算人手一个大红包,想要啥自己买!"
张高哲的家在呼伦贝尔,这段时间,他也经常问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应该带点啥礼物回家,听了一圈觉得自家都不合适。"我爸妈还很年轻呢,保健品他们用不到,牛羊肉啥的我们呼伦贝尔可不缺,送啥都送不到家人的心坎儿上。索性决定给长辈们发红包,让他们知道,家里最小的娃也挣钱了。"他说。
跟张高哲一样,受访者马鑫也当"最好的舅舅"当了许多年。马鑫有四个姐妹,外甥和外甥女加起来一共7个,每年春节,给舅舅拜年拿红包是家里的传统节目,"豪横"舅舅派发的红包又大又鼓,小朋友们能高兴大半年。
"不是我们不走心,不认真给家人选礼物,实在是现在这个好时代,物质极大丰富的情况下,送礼物送不合适还有可能给家人造成负担。比如我前几年精心给孩子们选过童书,等背回去才发现,这些书他们的爸妈早就给他们买过了。"马鑫说。
除了派发实物红包,还有电子红包。79岁的受访者赵连科就笑着告诉记者,他微信账户里的零花钱是大孙子给的。"他们怕我绑上退休金卡被人家盗刷,或者自己误刷,只给我绑了一个空卡,大孙子逢年过节回来看我的手机,没钱了就给我往里面放点儿,反正我买点啥都能支付。"老赵开心地说。
"我给爸妈准备的新年礼物虽然不是现金红包,但跟红包差不多,是能保值的金条。"受访者卢彬彬说。卢彬彬告诉记者,她的父母都还很年轻,还没有退休,身体也倍儿棒,但就是不太会攒钱。"说句笑话,我们家最败家的不是我,是我爸妈,他们特别喜欢乱囤东西,我常常开玩笑说,我得给你们攒着点钱,不然等你们老了都没钱花呦。"她说。
卢彬彬自己很喜欢传统金首饰,觉得贵金属除了装饰功能还有保值功能,因此每年春节都会给自己和母亲添一两件饰品。"老爸也不能被忽略,我给他买生肖纪念金条,一岁一礼,老爸也很开心,说收到女儿给的养老本儿啦。"她说。
抽象派:带一个白白胖胖的我回家
1月14日是春运首日,在乌海东站候车大厅里,24岁湖北女孩孙悦兴致勃勃地排队等着拿书法家现场写的春联。
"今年春节你带啥礼物回家?"当记者用这个问题向她提出采访时,孙悦立刻笑眯眯地回答:"带一个白白胖胖的我就是最好的礼物啦!"孙悦说,自己来乌海工作已经两年多了,以前在家的时候又黑又瘦,工作后反而变得白白胖胖,每次视频爸妈都说还是内蒙古的牛羊肉"养人"。
"我出门在外,父母最大的期望就是我越来越好,看到我身体健康,他们总算是放心了,愿意让我来这么远的地方上班儿。"孙悦说。
同样很"抽象"的还有受访者高麒麟。"00后"男生高麒麟说,奶奶常常念叨,自己能回家过年就是最好的礼物。高麒麟是一名旅拍从业者,他和朋友在西安经营了一家旅拍照相馆,经常接旅行团的旅拍邀约,到全国各地去跟拍,给游客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这种配备"跟团摄影师"的旅行团其实目前国内还不多见,游客的接受程度也有差异,所以高麒麟和他的伙伴们更要努力,以期早点打开市场。
"越是节假日,越是有工作,不能回家。去年几个大节日我都是在外地度过的,今年说啥也得回家过春节,奶奶已经90岁高龄啦,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见到我们都能回家。"高麒麟说。
"70后"受访者王德明也笑着对记者说,他打算带回家的礼物是"手艺"。王德明是在我市从事水电工程的,2024年他承包的工地曾有一段时间缺厨师,只好由他这个负责采购的小老板顶上。"我跟一个河北大姐学手艺,她教会我好多菜的做法,你别说,我这人还真有天赋,看几遍就能学八九不离十,尤其是做红烧肉和地锅鸡,工人们吃着都说口味很好,等我回了老家就给家人露一手。"他说。
除了带"自己"的,带"手艺"的,还有带"成绩单"的。12岁的受访者苗睿泽说,他这次回爷爷奶奶家能过个好年,因为他拿到了三张奖状,分别是班级第一名、学习标兵和优秀红领巾,"一定要带奖状回去给爷爷奶奶看,他们肯定能奖励我一个大红包。"他高兴得又蹦又跳。
"带啥不重要,团聚才重要,这才是过年的意义嘛。"记者采访中,也有不少受访者如是说。
诚然如此,千百年来,"年"对于中国人总有着特殊的意义,旧岁要除,新春要来,游子要归乡,家人要团聚,没有什么比阖家团圆更让人觉得温暖的事情了。回家的礼物可以是一种心意,也可以是一份惦记,更可以是一份承诺。
承诺年年岁岁,都能团团圆圆。